第一、学校收取高额择校费,一般会将择校费以奖金名义发放给老师,这样,老师有心教书,学习自然名气大,收取的择校费当然会更多,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择校费不仅让教育部门少给学校财政投入,因为学校额外有高额的择校费收入,多余的财政收入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开支,这让教育部门内心欢喜,而且让学校名气大增,以招揽更多学生择校,也让教师收益颇丰,更有心教书育人;
第二、择校费的高涨,也可以看作是权力运作的顽疾,无论谁的权力多大,都得让孩子上学,或是通过关系为亲朋好友的孩子说情坚决要上某一好学校。这样,官员自家的孩子自不必说,择校费只是个象征,根本不会收取,估计学校也不敢收取,或是收取后再以其他方式予以返还。而官员打过招呼的人的择校费,自然得交一些,至于交多少,那就要看这位官员的级别有多大,权力能管多大的事,学校处在某一官员管辖范围内,而且这位官员还得拿实权,那么择校费也会适当收取些,但不至于太多,这也就是官员以自己的权力和金钱之间达成的交易。要是这位官员有个一官半职,但没多少实权,那么介绍过来的孩子自然免不了照样缴纳择校费,但是,这时的择校费应该会适当减少些,以示给这位没多少实权官员一个面子,你看,权力还是管用的,人家少收了咱多少钱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官员仅仅作为介绍人,根本不插手收取多少择校费,家长找官员说情,也是为了让孩子能进这个学校的门,要不,孩子连学校的门也进不去,哪怕家长掏再多的择校费。这样,官员作为牵线人,让家长找到了送钱的门路,家长自然也得感谢官员,毕竟,没有官员的引荐,家长哪能找到送钱的那扇门呢?
第三、切断择校费其实并不难,家长情愿缴纳或是被自愿缴纳高额择校费的根源在于义务教育阶段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样的义务教育,同处一地的小学之间差距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教学质量上的差别,家长就只有以金钱来弥补,谁情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哪怕家长累点,但不能在学习上苦了孩子,所以,哪怕学校收取再为高额的择校费,我们还是见到家长们络绎不绝排队等候缴纳,毕竟,好小学不多,能选择的余地不多,有时,家长们拿钱都找不到收钱管事的人,这就折射出,虽然择校费居高不下,虽然家长们叫苦连天,但该收取还是继续收,该缴纳还是继续缴,该遏制的还是没遏制住,喊喊口号的遏制择校费方式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也均不是地方行政部门探索出来的,而是习惯形成的,要解决教育自愿失衡的状况,在经济条件上对各类学校均衡投入,在师资上均衡分配和招聘,让现有的好学校师资向一般学校倾斜,力争达到平衡状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准不能仅仅唯分数适从,而应该引入多重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发展,这样,家长择校的步伐才会慢慢减弱,教育部门的心病才有可能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