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之侧多良臣
——读史启示录《贞观政要》之五
司马当
【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开明的皇帝。注意,不是最开明的皇帝之一,而是最开明的皇帝。他认为只有昏庸的皇帝,而没有昏庸的臣子,因为明智的皇帝是不会任用昏庸臣子的。唐太宗衡量一个臣子是否有才智,很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他是否敢于向皇上直陈治国的良策。“每想到臣下有正言直谏,可以用来施行于政治教化的,都应当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看待”(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
在这种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下,李世民身边就聚集了许多忠臣良将,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魏征。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内待,为维定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曾建议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知道真相的李世民不但不杀魏征,反而把他奉为坐上宾,他敬重魏征对主子的忠诚和坦直。贞观十三年,魏征曾上奏章直陈唐太宗“十大罪状”,但唐太宗不但不怪他,反而给予之重赏。
贞观六年,有人告发尚书右丞魏征,说他偏袒亲戚。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结果是别人污告。可能是为了维护皇上的面子,温彦博在向李世民汇报时说:虽是污告,但魏征也不是没有可以责备的地方。于是太宗就让温彦博传话给魏征:“你规谏匡正我达数百条,你也得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几天后,魏征见到太宗说:“前些日子,温彦博奉命宣读陛下我说的话‘要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这话就不太对头了。我听说,君王与臣子意气相合,道义上都是一个整体,没听说过要心存公道,只注意言行举止的。如果君臣之间这样相处,那么国家的兴盛衰亡,谁还会跟你说呢?”太宗心里一惊,忙道歉说:“我前几天说出这样的话,已觉后悔,实在是太不应该了,你千万别往心里去。”
魏征说:我把身子交给了国家,按照正道行事,一定不敢有什么欺罔行为,但愿陛下使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成为一个忠臣。
太宗问:良臣与忠臣还有不同吗?
魏征说:良臣能使自身获得美名,使君王享有崇高的称号,子孙一代代地相传,荣华富贵也就一直延续下去。忠臣则只能使自身遭受诛灭,让君王承担了杀害忠臣的恶名,家与国家都蒙受重大的损失,而独他享有忠臣之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