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

  
  四、公式

  
  既然写文章有意义、有价值,对我们硕士生来说很重要。那么,怎么写呢?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呢?这个技巧和规范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到一个大的图书馆里面去,将历史上的关于写作的文献翻出来,可以堆成一座小山了,浩如烟海!你到新华书店,可以看到指导中学生写文章的书籍也是好多好多的。我想,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写作的,我们不需要读那么多东西。你平时注意观察,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么写的就行了。

  
  让我来说呢,我把写文章的技巧和规范,最基本的技巧和规范归纳成一句话,一个基本的路子,一个基本的公式,很简单,就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话没人说过,是我个人“发明”。虽然是我个人“发明”,但我不申请专利,你们可以无偿使用。从古至今,学术论文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都符合这个公式,都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从今以后,可以说百分之百的论文都要符合这个路子。你要是发现有论文不符合这个公式,那肯定有问题。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张三说、李四说”,从头到尾都是“我认为”,要么是低水平重复,要么就是抄袭剽窃。所谓抄袭剽窃,就是将“张三说”、“李四说”等引导语去掉,将冒号、引号去掉,把别人的“我认为”变成自己的“我认为”。

  
  古今中外,在学术史上,有没有一种论文,很好的论文,不符合这个公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呢?有没有呢?有,举个例子,谁来举个例子?

  
  “《论语》和《道德经》”。

  
  我要告诉你,你说对了一半,《道德经》是的,《论语》不是的。《道德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道德经》从头到尾都是“我认为”,《论语》不是,《论语》引用过不少别人的东西。

  
  那么《道德经》为什么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呢?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道德经》的作者地位相当高,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现在的国家档案馆馆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这几个身份职位集于一身的高度,这是第一个原因,他的地位特别特别高。

  
  第二个原因呢,它不是为了说服人而写。严格地讲,它不是论文。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论文看待,但实际上它不是论文。传说是这样的,李聃这位老先生,工作疲劳了,想归隐山林,跟领导打个招呼就走了。“我不干了,我想到山上去,到山上去修道”。领导同意他走,他走到城门关口处,把关守门的将军说:“您不能走,您那么有学问,您走了,不是国家的损失吗?”“不走,我也没心思干啊”。“那我有个条件,您写点东西给我,把您的知识和智慧留点给我们,才让您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是没办法的事。守门的就是不同意,他就是不让你走,有什么办法呢。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叫老子的老先生,拿把刀,在木板上(或者是竹简上),刻了五千字给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这五千字基本上都是观点,没有展开,都是一些基本的主张。有人可能说:“这老子这么有名,一辈子就五千字啊!”我想,一个人一辈子也就五千字吧。比如说,我刘大生把自己的论文数一数,可能有两三百篇之多,一两百万字之多,但是,把里面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并在一块,也就三五千字,恐怕不到五千字。刘大生为什么要弄出那么多论文来呢?因为我要说服别人,而老子不需要说服人,也不想说服别人。老子是应付差事,并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他不是劝说看城门的“和我一块走,和我一道归隐,和我一起修道去”,他没这个意思。老子的学生庄子有这个意思,他自己逍遥,他同时说服别人和他一样也逍遥。在《逍遥游》里,在庄子的书中,引用别人的话随处可见,既引用老子的话,也引用孔子的话。他为什么要引用呢?引用的目的就是说服人,论证自己的观点,应该去逍遥,不应该为世俗的事情烦心。老子没这个目的,就自己逍遥修道,他不需要说服别人。实际上,他那个不是论文,而是论点汇集。所以,他没有“张三说”,“李四说”,全部都是“我认为”。

  
  《论语》里面有“张三说”,“李四说”。在《论语》第十六篇(季氏)里,孔子说:“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话什么意思呢?冉有当官去了,当公务员去了,鲁国出了问题,孔子就问冉有:

  
  最近要干什么啊,好像要大动干戈,好像要打仗,你们什么意思啊?你们这么做是不对的。

  
  冉有说:老师啊,这不是我的主意啊!这是领导的主意,我作为被领导,实在没办法啊。

  
  孔子就很不客气了,怒道: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为什么是不对的呢?因为“周任有言曰。”周任是谁呢,我们不管,反正是前代的一个人。他是前代的人,他是周代有地位的一个人,说过一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就是说你在那个位置上,你就要出力气,你就要说话,对于不对的事你就要阻止,如果阻止不了呢,你就辞职。“不能者止”,你如果办不到就辞职。你不辞职,又不愿意承担责任,你是不对的。这个孔子呢,就引用了别人的话,来论证冉有的错误。引导语就是“周任有言曰”。这个“周任有言曰”,也是我这个公式(刘氏公式)中的“张三说”。孔子就是要求冉有,要么辞职,要么阻止鲁国最近要发生的事。所以,从孔子开始,写文章,发表文章,讲课或者谈话,就是“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个路子,都是按照这个公式来的。后来的庄子、荀子、孟子、韩非子啦,他们写文章更是这个路子。

  
  但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国家教育大跃进,高校扩招,大学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大学之间要比赛,看哪个论文发得多,这就成了问题。成了什么问题呢?造成了人们忘记了这个基本公式。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文章中看不到“张三说”,“李四说”,也看不到“我认为”,这种不合格的文章照样发表。为什么可以发表?有权的用权,有钱的用钱,钱多的搞赞助、送红包,钱少的也可以请客送礼或者干脆支付版面费,个别人还可以通过打情骂俏的办法发表文章。实际上这些文章很不规范,不符合“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这个公式。不知道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你们写文章千万不要以这种文章为范文,以这种文章为范文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特定的怪现象,这种现象是不能长久的。

  
  总结一下,《道德经》没有“张三说、李四说”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作者的地位特别高,另一个是他不想说服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