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哥和学历姐背后是“唯学历论”思维在作怪
谭敏涛
【全文】
沈阳55岁的中医师周宝宽被称为“最牛学历哥”,他用35年时间获得了3个博士、2个硕士等9个国家承认的文凭,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确认为“世界上获得学历文凭(国家承认的学历)最多”的人。而他还将攻读复旦中文系博士学位作为最后一个学历梦。相较“最牛学历哥”,网络上迅速蹿红的“学历姐”也不让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二学生王丽在16年的时间里,先后拿到了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共计7个高校文凭,如有可能,她还想继续读博。
在一些人看来,这些取得多个学历的人士,追求的往往就是学历,而不是什么学历背后的能力,只为学历努力,不问能力提高,所以,学历多了有时反倒成了负担,而这个负担不在于多学历压身,而在于多学历没等同于多能力,只是徒增了为学历而奋斗的时间和精力消耗罢了。具有一两个学历的人,在学历的背后具备的是与学历相当或是超越学历本身的能力,那么,这样的学历亦足以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砝码,让其过上体面的生活,而非成了他职业上的负担。而学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学历背后的能力。而能力往往很难量化,由此,产生了在这个社会人人都说自己有能力,但却总有一些人就业难或是失业快。例如放在法律专业,本身而言,这个专业的能力水平比较好量化,例如诸多人以司考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的的确确,通过了司考,至少在专业知识上具备了一定的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说辞不可绝对,亦有一些人过了司考但依然不能解决和处理法律问题,但这样的学生据少)。但在诸多人过不了司考的情况下,难道就只有在法律行当里失业的份了?除非这些人不想从事法律行当,或是不能从事法律行当,诸多人的求职方向都期望与专业相关,而最终未与专业相关的无外乎不能从事或是不想从事。不能从事是知识以及其他方面限制,不想从事是个人喜好使然。
再如果,既然拿到了多个学历,那说明这些人具备与多个学历相当的能力,可是,学历背后的苍凉折射的是能力的欠缺,由此,不得不促使我们怀疑我国学历教育背后的紊乱,大学既然有权向学生颁发学历,但是,却不考核你的能力,也可能根本没法考核,考核学生能力的尺度交给社会,而社会的残酷性促使学生无法在校期间得知,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本专业人才。还是以法律专业为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才,虽说,我们的法学院校一直教导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但学到何种程度,学到何种高度,却无一个无从考核和量化的社会标准。都在课堂上听课,都看了教材后考试,都可能看了一些专业著作或是论文,但毕业之际的能力和水平差距还是很大。而自从司考可以让在校生参考,在校生的法律学习目的立马明确——只要通过司考那就可以在本专业就业,但是,年年通过司考的在校生数量有限,所以,诸多人的在校生毕业之际,还是未能拿到法律专业的求助最佳砝码,所以,免不了失业的可能。除过我们怀疑司考有时难以考核出一个人的专业水准外,更多通过司考的学生还是在本专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长。而那些未能通过司考的学生又拿什么就业了?难道亦得多拿几个学历适从,当然,排除学历哥和学历姐的现实可能,诸多的未过司考的学生在其他专业的投入上的确不尽如人意,除了本专业知识,几乎他们对其他专业知识一无所获,在司考未能通过,在本专业就业难的情况下,他们也就只有选择改行或失业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