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与米汤:一段漫无目的的回忆
杨文昭
【全文】
记得童年时,也就是九十年代初,家里生活困难,母亲却想方设法给一家人吃好。每到中午饭的时候,一锅热气腾腾的米汤就熬好了。但在那时,我却更想喝姑姑家的米汤。虽然姑姑家离我们家很远,要坐一小时的班车才能到,但我仍然愿意喝她熬的米汤,并不是因为她做饭的技巧比我母亲好,而是她总会在米汤里放几粒豇豆,这时米汤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而对那时的我们家来说,几粒豇豆并不是能每顿饭里都能有的,刚够温饱,已经是我们最高的生活水平了。
后来我逐渐长大,有关豇豆和米汤的回忆却一直在我心中。我甚至曾经认为:对我来说,小康与温饱之间的差距,是几个豆子就可以填补的。生活水平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当时的我,不可能意识到自己会有一天,坐在宽敞温暖的大学自修室里抱着笔记本,飞速的敲击着键盘。然而即使是今日这样舒适的生活,也是两年在困顿中的挣扎所能给我的折中式结果。今天的我,终于意识到:哪怕是小小的几粒豇豆,也要靠自己拼命挣取。二十四岁的我,从这个国家的政法体制脱离后,流亡至学校,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段旅途。这一次,我并不奢求改变这个世界,只想着增加自己的阅历,以纠正最开始我对人生的单纯看法。
其实,依然逃不脱豇豆与米汤的故事……
记得七年前,上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对一个同桌的女孩日久生情,当时我就认定她是我人生中的豇豆,后来我们考入了同一所大学,直到毕业分配,她临走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她确实是我人生中的豇豆,但是如果没有这几粒豇豆,我照样可以喝下整碗的米汤,也不至于饿得发慌。对于每个人来说,填饱肚子确实比美味佳肴更为重要,这个简单的道理以前我从来不懂。自那以后,我一直在做着填饱肚子的努力,再也没有奢望过美味佳肴。映像最深的是2008年9月,在司法考试的前晚,我躺在平凉四中附近设施简陋的宾馆里,注视昏黄的灯光被破烂的顶篷扯成光束,杂乱无章的映在暗黄色的墙上,心里万分忐忑,直到后来踏上工作岗位,这种心情才有所缓解。这段时间里我第一次明白了阮籍的那句诗:“一生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司法考试后过了4个月,我就进了宁县公安局。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上中学时,我们都被语文老师教导:伟大的诗作往往是由于作者怀才不遇,忧愤而成的,自那以后我便以为怀才不遇是文人的专利。但此时我发现自己错了,单位里的很多人,上到领导,下到司机,都摆出一副欲挽狂澜于水火之中的姿态,怀才不遇成为了一种普世的心态,没有理由,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这时我才意识到,很多问题与体制并无关联,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梦想以个人的才华驾驭整个体制,而痛恨自己目前的角色,但体制并非我们所设计的,这一代人所承接的历史任务,往往由上一代甚至几代人来设定。所以说,我们自身行为的正义与非正义,伟大或者卑微,对于体制来说都是无足轻重的。换句话讲也就是大家都在喝同一碗米汤,不同的是谁嚼到了豇豆。而司法领域内的腐败,是在说国家富了大家不一定嚼到的豇豆就多,而国家穷了,仅有的几粒豇豆谁也捞不到。我以上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体制带来的收益,豇豆不过是机会成本而已。但这些,却不是一个公正的法律人所能赞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