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法治是当代制度文明的主流文明。今天我们能够成为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推进者,非常值得庆幸。我深信中国一定会成为法治国家。但这将是异常复杂和困难的过程。只有当中国人终于不仅摆脱人治,而且也摆脱法律和法治方面的幼稚症状,不再只知道说什么法律至上、权利本位,说什么法治是正义的体现、公正的象征,而是领悟了法治就是今天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以法为据的可以有预期的阳光的明朗的生活方式,一种能让人们在相当大程度上把握自己命运的生活方式,一种将权力置于法律控制之下而让权利受到法律保护的生活方式,并勇于追求和务实地实践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只有当中国人摆脱把法律和法治理想化的思维,领悟了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弘扬法治的积极因素,抑制法治的消极因素,尽可能消除法治中的负面因素的时候;只有当中国人摆脱用人治的方式建设法治、甚至用法治为人治服务时候;只有当中国人在立法方面摆脱笨法的窘迫状况而使良法日渐增多的时候;只有当中国人在行政方面摆脱政府是专门的执法主体的状况,政府逐步退出执法领域而将这一领域更多地让位于司法,正像今天的政府正在逐步退出经济管理领域、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而使执法领域的国家主义淡化到必要限度的时候;只有当中国人在司法方面摆脱弱势状况,司法可以独立,司法少有腐败,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时候;只有当中国人在法学和法律的研究方面摆脱终日空谈、虚谈而转向务实并进而能够提供健康科学和经世致用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法治才会差不多了。我可能看不到那种局面了。但这不要紧,我不沮丧,因为你们年轻,你们一定会看到的。当你们看到那一天的时候,如果还记得当年有一位老师说过什么,你们不妨拿出一张小纸片,在上面写到:周老师,您当年的殷殷期待如今终于兑现了,然后掏出打火机把纸片点着,把它丢向空中,我就会无限欣慰,也会认真保佑你们,如果真有神明的话!
我们固然上了大学,但仍然是孩子。孩子是会想家的,也不能不想家。但一定要会想,要想得深,想得浪漫,想得经济,不影响我们在北大的火热而理性的生活。《诗经》里有一首叫做河广的小诗,说的是流浪到卫国的宋国人想念家乡的故事。这个宋国人想家时就跑到黄河边,向河那边远远的眺望,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容朝。”意思是说:“谁说黄河宽?我一片芦苇叶就能渡过岸。谁说宋国远?我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得见。谁说黄河宽,竟然难容一条小小的船。谁说宋国远,我起个大早就可以回到家园。”你看这个宋国人何等会想家?这种深沉、浪漫而又经济的想家方式,难道不可以为我们所效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