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权利行使
该内容主要对权利行使的一般规则与原则加以规定。前者如期限、时效等规则,后者如诚实信用的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权利行使不得有违善良风俗的原则。
5.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定
该部分内容主要对权利行使的后果即民事责任加以规定。全国人大法工委把权利行使的一般规则定义为“民事责任”的标题。该标题不能很好的反映民法典权利法的特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冲谈了民法典的权利法的性质。所以,应将其更名为“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定”[205]。总则规定“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定”的内容,有其存在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权利保护是权利主体行使权利的必然后果,也是滥用权利应该承担的不利后果。其次,民事责任基本上贯彻于民法典的全编,如果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侵权责任不可避免的要与债权责任的规定冲突,如果在民法典的总则中对民事责任的内容加以规定,可以很好的将其统帅在民法典的“权利保护的一般规定”之下。
总之,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行为、权利行使与权利保护的内容构成了民法典总则的大部,这些内容与民法典总则中“法律渊源”以及民事立法的一般规定,构成了总则的全部。
结语:我国民法典对私法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立法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私法的体系;我国民众的私权观念、私法精神在私法的保护下得到了进一步宏扬;私法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进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私法精神、私权观念总体来说程度并不高。同时,由于众多法律是在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成熟一个、制定一个”的立法指导思想制定的,相关的法律之间难免存在互相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经济的转轨的要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系统的法律的部门的构建,作为市场经济基础与保障的民法典的制定乃是法律发展的必然选择。再者,作为与市场经济上层建筑改革的组成部分私法秩序的构建,必然也会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制定民法典在我国具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需要性。
我国制定民法典,对私法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私法,发展私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我国民事立法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定的,由于私法理论的欠缺和立法经验的单薄,在民事立法方面存有很大缺陷。根据学者的总结,大概具有以下内容需要进行完善与改进:其一,规定过于简单,内容不健全。我国现行的民法规定,无论是具有基本法性质的《
民法通则》,还是各个民商事单行法,其内容都过于简单且不健全,许多重要内容都还没有规定。如一些非常重要的私权类型如隐私权等至今也未明文规定。其二,一些规范之间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立法体制上的原因,许多民事法律、法规由行政部门负责起草,从而造成立法之间的不协调。不仅基本法与单行法之间不协调,单行法之间也是如此。例如,《
民法通则》与《
合伙企业法》之间都有关于合伙的规定,但二者的规定差别很大。其三,不科学的法律规定甚多。我国现行民法由于受民法理论研究水平的限制以及过多地考虑中国特色,造成了民法的一些规定不甚科学,如对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与个人所有权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等;其四,行政化倾向严重。中国民法的行政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民事立法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如土地法是以《
土地管理法》的形式出现的,房地产法是以《房地产管理法》的形式出现的;其次,在现行民事立法中包含了许多行政法律规范,如《
民法通则》中关于罚款、扣留的规定。再者,在私法立法中,体现出国家管制经济色彩,通过制定一些引致条款,为公权力的合法干预打开方便之门,如《
民法通则》对法人经营范围的规定。私法中行政法规范过多,冲淡了私法“自治法”“权利法”的内容。其五,在私法立法中,体现出强烈的国家建构主义倾向,国家总是过多的为当事人详尽考虑,惟恐当事人不能顾及,而这种规定常常是国家替市场主体设计的必须遵循的强行性规定,如《
公司法》中规定公司章程必须记载的内容等。其六,司法解释过多,使许多民事立法形同虚设。由于民事法律的规定过于简单,因而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作出大量的司法解释,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但过多的司法解释使现行某些法律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司法部门真正适用的是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泛滥,造成了民事立法的无序状态,冲淡了民事法律的权威,同时也使我国难以形成整体的私法体系。[206] 这些影响了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我国私法精神、私权观念在我国的进一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