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理论生涯中人的交往和人的自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其关注和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认为,交往关系是人自主活动的产物,它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但交往关系同时又成为人的自主活动的障碍。深刻揭示和全面思考人的交往活动并阐释其中的原理对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活动方式,是人社会属性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象许多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4]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和环境,它规定着人的现实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离开人类社会就无法理解现实的活动着的人。而且,人类社会不是抽象的单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处于现实活动中、现实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人和社会通过交往建立的有机统一,是从总体上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观点。
2、交往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联系的总和,物质生产又推动着交往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关乎人类自主活动的历史性范畴,也是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重要方面,更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交往产生的物质生产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交往形式、交往手段、交往关系、交往方式等范畴,进一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交往思想。他们还指出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并强调物质交往是起基础和决定作用的存在。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5]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论述到:物质生产又丰富了交往的内容,拓展了交往的形式,并促进了交往的发展。正是由于马克思将交往理论建立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之上,即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交往及其发展,才最终真正实现了历史领域的彻底变革。
3、社会是人交往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6]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体。”[7]因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8]“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9]
交往离不开生产,它和生产共同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马克思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10]交往与生产构成人的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方面。正是在交往与生产的历史互动中,人的社会实践得以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展开,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因为交往不仅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机制,而且交往也是社会有机体的演进即人类社会历史的运行机制。人们正是在交往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制约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使之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适合于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4、交往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普遍交往基础之上。
马克思认为,个人总是在一定的交往中生存和发展自身的。交往既是个人活动的前提,又是个人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所扬弃的环节。没有交往,就没有生产;没有社会关系的扬弃,就没有发展、没有历史。离开了交往维度,生产是空洞的,人是抽象的。因而,现实的个人首先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它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同时,“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1]“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2]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个同生活方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