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作用机制探索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需求观、人与自然矛盾关系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为推进当今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循环经济内在作用机制就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人类社会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双重危机的必要途径。
  
  五、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循环机制
  
  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问题是不是有了良好的法律规范就意味着可以彻底得到解决呢?在此,我认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仅是解决资源短缺与环境生态双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其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合理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健全的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是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加速环境无害化技术开发并促进其产业化,在循环经济的思想框架内构筑产业体系,已经成为世纪之交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建设一个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至少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尽管化石能源和核能,对于今天的生产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要尽可能地从这些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利用的太阳能、分力、潮汐和地热等绿色能源上来;二是在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选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结构,对产品最大限度进行绿色设计;三是要抵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在简化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实现产品的绿色包装;四是要在减少被排出的产业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害的产业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五是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得对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对有毒有害的产业废弃物及时处理。这五个特征是人们从以下较有影响力的“三循环模式”论去建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提出的:即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其典型例证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中循环”是在区域园内组建成代谢和共生的产业链条,实现对区外的“零排放”,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沈阳炉料市场在国内也形成了龙头地位。“大循环”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循环,德国的双轨制回收系统(DSD)、日本的回收情报网络和静脉产业、蒙特利尔的中介活动、美国的社区协调中介机构等均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各国实践表明,早在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的建设,并制定规划、政策给予鼓励、培育。到目前为止已形成相当规模和相对完善的废物回收利用产业体系,如东京、柏林、巴黎、维也纳、纽约等城市均有相应的专业组织、专业法规、专业市场和专业产业系统。又如日本、德国为有效进行废物治理,实行减量-收集-搬运-处理-再利用的一条龙产业化制度,并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部门。如日本仅废纸回收行业就有7000多从业人员,东京废纸回收率高达75% ,为造纸工业提供了1/2以上原料,每年可少进口300万m 木材。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年产值为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 ~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 、铜产量的62% 、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 、锌产量的30% 和纸制品的35% 都是利用废旧资源生产的。为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将其力度加强,范围扩大。我国虽在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有较好的传统,但由于法律规范和必要的组织管理不健全,产业化至今尚未形成,且其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建立健全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既是彻底解决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关键,也是破解人类社会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最有效途径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