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生态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作用机制探索

  
  三、循环经济的内生因素-生态环境
  
  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单向掠夺型开发利用所造成,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属经济问题,因而具有深刻的经济学内涵。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是伴随经济学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之一,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实践经历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6]从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当今制度经济学模型,经济学家均主要通过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因变量,从不同角度揭示其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这些经济增长理论都把生态环境资源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生态环境外因论”,而目前我国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提出“生态环境内因论”[7]。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而且取决于与此相联系的重要生态环境因素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程度,这集中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由影响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转化为其“内在因素”。生态环境作为现代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应包括在现代生态经济再生产系统中。不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不能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理论。而用传统的增长理论则难以解释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生态环境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理论的必然,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本质。[8]
  
  四、循环经济的社会动力-人类需求和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需求观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需求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伴随有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阶段,即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原始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以超过生态环境系统再生与净化能力的速度发展,以单向掠夺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单向掠夺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可持续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三大阶段。第三发展模式,是人类面对掠夺单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化而审时度势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其重要特征是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循环可持续发展。
  
  考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曾从世界经济史、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史的角度,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初期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并指出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条件,提出了相应阶段应采取的政策措施。同时,考察全球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发现各国在工业化阶段的社会经济实践,均在不同程度上面对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挑战,并采取了相应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策,随着走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单向掠夺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走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9]因此,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人类需求为动力,人类社会不断地走向循环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