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调动公众申请获得环境信息的权利的积极性。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公众与公开申请双结合的信息公开体制。
不断加强和完善环境知情权和公众参与机制。在公众参与环境知情权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讨论其内容的可行性,并在制定环境影响报告时,应提前公布相关信息,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完成其知悉,参与,维护的全过程。达到公开与公众参与充分结合的目的。
用电子技术作桥梁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如用电话,网络,电脑等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使公民不受时空、时间的限制,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满足自己的知情要求。
通过审计,做好政府立法。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适当提示与环境措施有关的财务信息,及时制定解决方案,搞好环境信息披露审计工作。
在行使法律中对公民环境知情权做出原则性规定。我国《
宪法》和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后增加一款公民享有在良好(或适宜或健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有权获得环境状况的信息,有权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后来在对《
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中,应对公众获得信息的权利做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使人人都享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明确政府职责,推动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企业,产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来逐步完善我国的环境知情权制度。同时我国也在2007年4月11日由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条例,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强调政府应进行信息公开,加强了与公众的沟通,提高了政府决策的公信度,加强了环境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健全了公众与政府信息互动的工作机制。
五、结论
一国的环境状况不仅影响本国的公民,甚至会牵动全世界,因此各国都应尽可能的保证环境信息的透明性,改善环境质量,进行环境保护,加强广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保护力度,注重公众参与制度与环境的知情权的结合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进行政府环境行为公开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新闻舆论的参加创造条件,使环境知情权法律地位越来越高,获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对它的保障也越来越充分。
【作者简介】
谢军安,男,教授,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院长,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生导师;蒋北辰,男,助教,河北省石家庄经济学院法学院教师。
【注释】 周卫.环境信息公开及其制度化阐释.云梦学刊,2001,(2): 31-32.
亚历山大基斯著,张若思.国际环境法[M].法律出版社, 2000,24.
皮纯协、刘杰.知情权与情报公开制度.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8):16.
曹东,杨金田.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环境科学研究,1999,(3):21-22.
周卫.环境信息公开及其制度化阐释.云梦学刊.2001,(2):31—33.
朱谦.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中国法学.2001(3):64—70.
莫神星.借鉴外国宪法,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网站。
韩利琳,张力.环境跾披露制度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2006,(3):14-15. 张建伟.论环境信息公开.河南社会科学,2005,(3):16-17.
马燕,焦跃辉.论环境知情权.当代法学,2003,(9):20.
清水英夫.信息公开与知情权[M].三省堂,1980, 208.
任际.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步伐,促进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公开研讨会纪实[N].法制日报,2000 (3).
吕钟梅.环境新视野[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22.
王恺.环境知情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5):14-16.
杜钢建.日本情报公开法的制定和实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2):96.
史际春.构筑规则新平台-政府:透明、责任、服务、竞争[N].人民法院报,2002-01-09 (2).
Kiss Alexander clares.Marles of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2nd edition).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Katy Brady. New Convention on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tter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 Law ,Vol.28,No.2, ISO Press,Bonn,1998:70,70-73.
杜钢键.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法学,1993,(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