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体系内原有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在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政策性银行转制为非政策性银行是金融改革的一大重点。2008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大幕拉起。从政策性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来看,其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已逐步被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银行取代,继续承担具有很强行政色彩的信贷供给者角色受到诸多质疑,要求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需对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给予特殊的信贷支持。例如进出口领域,如果完全引入没有政策支持的市场竞争机制,可能会导致合理的进出口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在以加强金融竞争作为政策性银行改革的主基调时,应协调好长远与当前、行政与市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农”建设事关人民的温饱,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就业压力。金融支持“三农”及中小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更有利于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但由于所涉及的风险大、成本高,此项工作步履维艰。从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实施金融竞争制度有助于增强金融支持“三农”及中小企业的力度。以“三农”信贷服务为例,1998年起,国有商业银行网点陆续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边远乡镇撤离,尽管之后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信社仍在“三农”金融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市场缺乏竞争,“三农”金融产品创新滞后,金融服务不到位。此外,农信社独大的局面还可能导致信贷风险过度集中。为此,宜通过金融竞争制度设计,向“三农”金融市场注入新的竞争原素,引入竞争者,激活市场竞争潜力。
发展信用评级产业是中国金融业发展上台阶的必要条件。我国信用评级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家认可的信用评级体系急需完善,信用评级机构发展仍不规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尚未脱颖而出。与此不同的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觊觎我国市场久矣,通过收购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了我国2/3的市场份额,严重威胁着我国金融安全。为规范信用评级机构发展,须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评级市场竞争规范,引入金融竞争制度乃大势所趋。在美国,国家认可的统计评级机构(NRSROs)有10家,但市场被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所把持,信用评级市场缺乏必要的竞争成为了金融危机的一大促发原因。目前,美国证交会(SEC)正主导增强信用评级产业竞争的制度改革。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竞争制度也是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向世界的必要利器。2010年4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遭美国证交会拒绝准入,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深入分析和把握适用于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竞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