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联结主义理论用现代神经理论与认知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攻击行为的产生。认为当人反复接触攻击行为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更详细的相互联结的攻击性思维网络,接触攻击行为可以引发相关情感及与攻击有关的技能、信念。在特定情境下,它还会使人分不清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当的,例如,当一个人玩暴力电子游戏时,他的攻击认知和情感就被激活了,长期玩暴力电子游戏会逐渐使他形成攻击性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模式,这就增加了他的攻击反应的可能性。[12]
(二)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即“死本能”,它和“生本能”一同构成人类的两种本能。死本能所蕴含的能量宣泄若是指向自身内部就表现为自我折磨、自我摧残,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攻击行为而有意伤害别人。这种攻击的本能通常情况下处在人的“潜意识”和“前意识”之中,一旦被唤醒进入人的意识中,就可能促使人们实施一定的行为攻击侵犯他人。继弗洛伊德之后以本能观点解释攻击动机的代表人物洛伦茨也认为动物存在着内在的攻击需要,侵犯行为是动物天生的本能行为,同样侵犯行为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与弗洛伊德“死本能”的解释不同,洛伦茨认为攻击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人类的攻击本能定期需要发泄,攻击行为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13]
之所以含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会使人变得具有攻击性,主要是因为暴力的电子游戏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模仿游戏中的场景,而青少年更是如此。当玩一款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射击游戏时,他们的大脑活动和真实射击时的状况非常相似,正因为如此,大部分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被从潜意识中唤醒,一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三)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侠盗猎魔2》的游戏中,暴力犯罪者73%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想法,增加孩子的愤怒情感,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14]而且与影视媒体暴力相比,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行为的强化具有直接性。“在玩电子游戏时,游戏者:①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②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观看。③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④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⑤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⑥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15]因而与影视中看到的暴力属于替代强化,而电子游戏暴力属于直接强化,即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得到奖赏,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同时,暴力电子游戏攻击行为的强化还具有即时性。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游戏者可以即时模仿、强化、练习攻击行为,并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