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农村建设中的“鄱阳模式”实践与思考

  
  三、制度架构:“鄱阳模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鄱阳模式”的发展定位
  
  “鄱阳模式”的发展仍需秉承一定的发展思路、目标与重点。第一,构建鄱阳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湖区农村经济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增加湖区农民收入、提高湖区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湖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突出加强鄱阳湖治理、突出拓展非农就业为重点,走鄱阳湖经济一体化发展道路,努力构建鄱阳湖经济圈,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具有湖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构建鄱阳湖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中国湖城·鄱阳建设主要是从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塑造品牌为办法,按照江西新型工业基地、生态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集散基地,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定位部署产业,发展特色化湖产业,建设湖产业名城;塑造个性化湖文化,建设湖文化名城;塑造差异化城市形象,建设湖旅游名城;打造生态化城市环境,建设湖宜居名城,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体推动鄱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湖区建设既要秉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方针,又要充分发挥鄱阳湖区的政策、科技、人才、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与改善,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鄱阳湖区建设成适宜的人类生产、生活基地。第三,环鄱阳湖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确立的发展重点。以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以突出加强鄱阳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以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即突出发展蓝色湖泊经济提升湖区农业,鄱阳湖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从人与水争地转向主动退让与水和谐相处、保持湖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突出加强鄱阳湖治理安稳湖区农村;突出拓展非农就业致富湖区农民。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关键在于不断拓展“非农”就业空间,使农民离开土地、告别农业。
  
  (二)“鄱阳模式”的发展原则
  
  第一,鄱阳发展和区域发展相依托的原则。环湖地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经济-人文综合体,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将鄱阳建设纳入环湖建设体系,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省市规划,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树立整体大开发的理念,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发展乘数效应,互动多赢。
  
  第二,湖城建设和中长期规划相衔接的原则。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决定了投资额的大小和回收期的长短。而资源的优化配置既要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这就要求鄱阳城生态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社会、经济以及自然资源的特征出发,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合理保护和增值资源,实现农业系统能量合理流动、物质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增长,建立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在加快典型带动的同时,要与中长期规划相得益彰,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鄱阳全面发展目标。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