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没当过学生干部的人看到学生干部嫉妒,“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又是典型的“葡萄论”。就我来说,确实从没做过“学生官”,从没在学生会、班委、团支部、党支部当过“学生干部”,但我为什么能够非常客观地揭露学生干部群体中的这些腐朽风气,靠的就是我通过勤于读书、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锻炼起来的单纯个性与观察分析能力。只要我观察下来有问题、有猫腻、有话可说、有屁可放,就会大胆揭露、大胆批判、大胆放言,很愿意付出哪怕是天大的得罪成本。批的就是这些腐朽的学生干部,要是畏畏缩缩、吞吞吐吐,不痛不痒的,批这一回等于没批。要是我也鬼迷心窍,玩弄校园政治,做过学生干部的话,可能也就不这么“单纯”和较真了,也写不出如此真切、大胆、“刻薄”的文章。
还有人认为,对腐朽的学生干部不应严加批判,应当耐心教育。这是典型的“教育论”。这种论调对教育的理解本身就是狭隘的。“教育”的方式很多,“循循然善诱人”是一种教育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万能的。在我看来,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直白的批评,恰恰就是一种真实的贴心的教育。有些悟性不是太低的学生干部会自觉承认并反省的,而那些拒不悔悟的学生干部,大可属不教之类,“前途”也只有去做“官”了。我从事高校学生工作那几年,凡是喜欢“搞事”的,即拿社会上、官场上那一套、那一乱套来处事、来搞事的,我一概惯行的教育政策不是柔性教育,耐心引导,而是无条件地严厉批评甚至打击,之所以对学生干部的腐朽采取“严打政策”,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干部来说,很有必要;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我来说,没那么多柔性,没那么多耐心,只好不能放宽,“宽严相济”我也不愿选择。事实没有证明这种严厉的教育政策“适得其反”,而是“恰恰相反”。
因此,无论是“矛头论”、“棍棒论”、“环境论”,还是“单纯论”、“葡萄论”、“教育论”,都无法否认学生干部群体中存在的腐朽现象以及这些现象所散发出来的腐朽风气。
三
学校的学生干部尽管是小气候,但也不容忽视,要尽力防止其蔓延。先不说已经怨声载道了,要害在于,这些腐败的学生干部完全是向社会输送腐败分子的重要源泉。教育当局和各高等院校应该整治一下学生干部的腐败风气了。学校和教师应该对这种学生干部严厉管教、严肃处理。治理腐败,别忘了还有这样一群校园政治的学生扮演者。可惜,教育者大多放任了学生干部的腐败风气,甚至还会纵容、配合学生干部搞校园政治和腐败行为。很多老师“巴结”学生干部都来不及,更遑论什么“治理”。一些老师是相当功利的,以为学生干部将来到社会上就是“官”,或者至少说做官的几率更大,可以“利用”,“提前巴结”好了,这些学生干部就不会忘记“提拔之恩”、“培养之惠”的。所以不敢对腐朽的学生干部说个“不”字。简直幽默极了。指望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去治理校园政治、打击校园腐败,怎么可能呢?显然,这又助长了学生干部腐朽的风气,极度污染了其他单纯、洁净的同学,更污染了教育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