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权障及义务观

  
  为权利而斗争,乃促使义务履行之外在推力,着重于权利求证。如前文已及,为权利而斗争,乃向义务而斗争。向义务而斗争,具有双重性。一者权利人之斗争指向并非权利自身,而为义务人之义务,二者张扬义务人自觉履行之理念,促使义务履行外在推力基础上再施内在张力,以最终实现权利。若仅仅局限于表象之为权利而斗争,易陷入道德窘境,使每个人沦为自私鬼,义务和责任意识淡化,最终损害者,权利也。故此,为权利而斗争之实质为向义务而斗争。向义务而斗争,既有一己之权利展示,又有对方义务之重述,其实质在于为权利而斗争之内容。于法律示教意义,则有防为权利而斗争流于形式之效。

  
  诚然,过度依赖义务人履行自觉,对权利实现而言,疑似一场美梦。当诚信理念渐趋衰弱、功利之心逐步贪婪之时,他人权利和自己义务,即会容易被此种变形法商所抵消、冲淡。因此,向义务而斗争之功利欲求在于固定为权利而斗争之靶向,并激活斗争技艺,击中斗争要害。质言之,消防权障。若再思量,又恐有不足。斗争功利之外,更应唤醒义务理念,于人间缔结自觉义务观,于社会营造普遍责任感。于此意义,为权利而斗争之社会,远未达至法治理想。法治进步之今日中国,权利之富足自溢于法律文本,且严于评估,富足过誉,温饱尚可;活法园地,行权艰难。为权而斗,往往竹篮打水。尤其当物质基石尚不牢靠之时,逐利本性易变形,原本神圣之权利、高尚之权斗,或许面临沦丧或破产风险。抑或义务观匮乏、责任感缺失,权利斗争亦化为徒劳之举。义务观逐步富足,权利斗争成本亦同步减低,社会文明方显不断进步。是故,义务观似已并非法律规则之独一要求,亦为社会伦理道德之立体教化。

  
  若以自由论,权利给予无疑乃幸福之事,义务施加则为一切追求自由幸福之人所本能排斥。此种本能排斥亦仅仅来自于本能,发源于人性,且个体排斥力量微不足道。当其遭遇团体强制尤其国家命令之时,个体排斥力量无论以何种惊险代价——即便牺牲生命加以抵抗,亦终究无济于事。然而,看似一场人生灾难却并非意味生活品质之减低或恶化。因为人人从其脱胎之日,即不再为单纯肉体,易言之,已由母体组成部分质变为生物人;自脱胎一刻,生物人之属性亦不再单纯,社会人之角色将会追逐一生,且因此而持久制约于各种仿佛命中注定之社会规则。于是,人生来就在枷锁之中。但又无往不自由,纵然蜷缩于最严密之法则丛林,亦总有喘息和仰望空间与时机。自由幸福感受恰以付出规则约束为交易代价,约束即为自由之对价,义务即为权利之支付工具。也许可以断言,义务履行乃为追求或者可以交换更富足之自由。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