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大国崛起与国家软实力的阅读与思考(提纲)

  
  (1)自由主义的组合答案(或曰华盛顿共识):基督教 民主 法治 市场经济

  
  具体解析与批驳

  
  (2)新左派的一种答案(潘维,或曰北京共识):社稷体制 民本政治 国民经济(确实“精神秩序”,对民主也有误解,但是更具解释力和引导力)

  
  新左派的另一种答案(甘阳,“通三统”):儒家传统+毛时代的社会主义传统+改革时代的市场经济传统 (具有历史哲学意识,正确的问题,最艰难的思想性挑战)

  
  (3)根本问题:如何看待“普适价值”与“中国模式”之争

  
  前提:区分“价值”与“模式”,前者是哲学层次,后者是工程学层次

  
  正确的辩题:中国价值 VS西方价值  中国模式 VS 西方模式(或美国模式)

  
  ★关于“普适价值”: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对“普遍主义”的哲学与文化批判,参见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颠覆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这对哲学范畴的通识性理解:“普遍性不过是特殊性的特殊表现,是特殊性的一种过渡陈述……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自我意识。”(p.14)

  
  →“所谓普世文明,不过是一种自我宣称式的文明,是特殊文明当中一种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当普世文明还原到欧洲的具体历史语境之后,它只是西方文明的特殊表现,是西方文明在全球扩张过程中人为建构的历史神话。”(前引许纪霖文章,对张旭东观点的阐释)

  
  →“从私有财产、主体性、法制、市民社会、公共空间、宪政国家,一步步推到国际法,然后推到世界历史,然后反过来以世界历史的方式,以普遍性的名义来为自己的特殊道路和特殊利益做辩护。”(P.18)

  
  →小结:在西方普遍主义话语之下,任何非西方文明的现代转型实际上都不得不进入一个“强制性的历史框架”,可以有“特色”,有具体适用中的非本质变异,但不能有“模式”,更不能有“价值”。]

  
  √普适价值的基本特点:

  
  →历史性:历史实践的结果,并未封闭终结

  
  →构成性:多元参与

  
  →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世界历史的眼光观之,各文明区的核心要素最终可以理性融合,但以具体的历史时段来看,某些文明可能占据主导(如古代的中国文明,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这一时期的“普适价值”就会带有特定文明的更多色彩,且由于主导文明(代表性文明)的强势政治经济影响以及具体利益因素的介入,“普适价值”会发生异化和特殊化,但它在本质上仍然是“普适的”而不是“特殊的”,是有待发展和成熟的,而不是“终结的”。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