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后记·感恩篇
杨盛达
【全文】
小时候,多多少少继承了父亲的绘画天赋,自作主张在我家的堂屋的山墙内壁上画了一条气势磅礴的龙。现在我作为中年的博士毕业生,尽管在宪法学上修炼了15年之久,我仍然是条土虫,也许身上长出了几页鳞片,那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导师组的妙手天工。
我从小生活在柏拉图的理想之国,从来没有试图走出认知的洞穴。生长在一个土地贫瘠的大村落的孤立家庭,仅有一个三服上的大爷。父亲有艺术天分,有文化,当过生产队的多年会计,爱看章回体古典小说,没有任何功利心,在工于心计的父老乡亲面前显得十足天真可爱。母亲正好相反,务实勤俭,而且她的数字能力极强,口才极佳,谋生能力极强,里外由她主持一家的基本生计,可是她没有上过一天学,见识略显不足。
我从村小学上起,到了乡镇中学,开始阅读外国文学名著。这是我享受的第一次人类文明盛宴。也直接促成了我的理想国里的生存风格,总与中国现实的社会规则隔了一层。所以,我始终不是一个入世的人,总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审视这个拥挤并略显混乱的世界。我沉浸在《浮士德》、《静静的顿河》、《镀金时代》、《契诃夫小说选》中,直至到高三,课业不错,可是我的自信不足,放弃高考,又被劝说回来,高考结束,我为了修读法律专业,企图找门路入读一所法律学校。当我来到我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我又一次为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作品吸引,进而我又为苏格拉底的后人——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吸引,我搜集并阅读弗洛伊德的作品。这是我享有的第二次文明盛宴。毕业,回家乡任教,我依然故我,不懂人情世故,有时直接反驳领导,所幸这种情况不多。考研,第二次考研,再回到天津,进入南开,我曾为经济学吸引,但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宪法学,这是我享受的第三次人类文明盛宴。我甚至撰写一篇5万字的与所读专业关系不大的硕士论文《西方宪政文化研究》,获得本校优秀论文,同时我报考了顶尖学校的宪法学专业,可是我并没有对那位导师的文章特别喜欢,所以我毫无怜惜地放弃赴京“赶考”,毕业后在一家省级电视台当记者,又一次由于我不善人情世故,我感到电视台的“太阳太小而天气略显寒冷”,我体面地去省委宣传部去帮忙,同时一直在准备考博,帮忙期满,我的表现不错,可以谋求留下,但我的考博进而教书心切,于是再一次回到电视台混饭吃,仍然感受到电视台里的人文底蕴欠缺,于是不久就选择停薪留职,到北京混了不到2年,主要在清华法学院进修,正是在那个非等闲之地,我见证了德沃金、哈贝马斯两位世界顶尖学术大师的中国之行,领教了他们用心良苦的精彩演讲。2002年,我结束“京漂”,找了一所山东的高校教授法学课程。所授课程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2007年,我幸运地考入我校,做了一个统招的年长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