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整个历史进程行将结束的时候,小西庇阿提出:通过一种被称为自然之路的路径,最终达到理想的境地,将更容易理解共和国走过的路。很显然,西塞罗在这里的目的是想为共和国的政治事业赋予崇高的目的,这也标榜了他们是在为一种正义的事业而奋斗,这样的公民是作为共和国的荣耀而存在的。但品尝到共和国胜利果实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古罗马,很多人因为内战和外敌入侵而死去,他们之所以抵抗并非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宏观上来看,共和国走过的路确实艰辛无比,但这种艰辛并非所有国民大公无私的付出换来的,而是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们出于对自己生命和家园的热爱,他们为此而战,不留名姓。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当汉尼拔的军队在亚平宁半岛肆虐的时候,“罗马”又在哪里?真实存在的,不过是拥有同大西庇阿怀抱同一理想,面对同一残酷现实战斗的人们。而当人们书写和回顾历史的时候,往往抹去了血腥,留下了功绩。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条路叫做自然之路,将来也不会有一种发展的境地被所有人冠之以“理想”的称号。
三、三种政体的优劣比较
纵观前三卷的论述,我们会发现《论共和国》一书中始终存在一个困扰着西塞罗的问题,那就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的优劣之分。在无法得出确定性答案的时候,西塞罗综合比较了这三种政体,提出了“君主制吸引我们是由于我们对它们的感情,贵族制则由于它们的智慧,民众政府则由于它们的自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西塞罗得出结论:一种温和的并平衡了的政府形式更为可取,至于可取的原因,西塞罗以优美平和但不失尊严的语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某些权力应当授予上层公民,而有些事情又应当留给民众来判断和欲求。他把这种基于不同阶层而产生的分工称之为宪制,宪制是一种政体稳定的根源。
但即使如此,西塞罗的观点仍存在很大的商榷之处。首先,我们如何才能够建立起一种“温和而又平衡了的”政府形式,所谓政治的平衡并非静态的,而是时刻充满了变动,各种力量斗争的制衡形成了外观上的平衡,那么这种平衡就不可能是温和的,而是危机四伏的。包括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的内政也是在平民派与贵族派的斗争中运作和改革的,任何口头的或纸面上的协议都无法压制人们内心的欲望,在政治上克制自己往往是因为斗争的时机尚未成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非任何道德上的义务;其次,依据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工并将这种分工以宪制的名义固定下来,本就为自己种下了危机的种子。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平等与自由是同样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正义与否。任何以非正义的阶级划分为前提的制度设计,都将是不正义的。这一点即便是在奴隶制社会,也同样重要。马克思虽然以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为标准划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但这些社会形态之间并不是面目各异、完全孤立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必须信奉普世的价值和遵循普遍的规律,也正因为如此,现今世界上主流文明的价值观都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