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背后的尴尬——道德已死?
杨斌
【全文】
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了,凭着自己的力量无法爬起,在地上呻吟着。周围围观的人很多,可是就是没人上前帮忙。没办法,痛苦的老人无法爬起。突然老人灵机一动。大声喊一句: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时候,很多热心的人马上过来把老人扶起。
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现实里的小故事,没有任何造假的剧本支持,地地道道的人性生活。我们一边庆幸我们的周围还有爱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某些爱而尴尬。本来老人摔倒了,作为看见的路过的年轻人们,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摔倒在地的痛苦老人。
然而,为了现实里的某种自保,我们害怕了。我们也担心,当我们扶起受伤老人时,却被认为是祸害凶手而最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善行而付出额外的不必要的代价。面临的不仅是金钱利益的某种损失,而是法律判断后的某些误解式的道德谴责。
而且,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意义。当道德遭遇法律后的某种强制以及人性误解,我们都会选择默默离开或者至少心中有些许挣扎。尽管理论上,我们一直认为真正的道德不应该在乎那些无谓的误解,然而,毕竟我们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且我们更多只是一般的普通民众而非圣贤。所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不少人难免心中在默默地抉择着。
帮还是不帮?帮,可能面临个人正当利益失去的某种风险;不帮,暂时会面临内心道德的某种自责。帮,可能出现的情况会足够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帮,我们可以默默地离开,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还不至于过分自责、内疚,同时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做。所以,除了来自自我道德的谴责外,外人基本上不会因此而过分谴责我们。至少,不帮,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所以,往往,更多的我们选择擦肩而过。
不可否认,生活中的他们,未必就不是道德之人。一样不可否认,更有些完全不去考虑那些额外因素而实施美德的人。尽管可能最后因为某种不幸的无奈悲剧而使之成为道德的受伤者。可能最后,他们有所改变,在道德面前,有所顾忌了。可能,他们还是一如往前,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坚持自己内心的美德。无疑后一种的他们是伟大的,但一样,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某些改变,就说明他们的良心泯灭。因为,往往在现实面前,道德总是显得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