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发展漓江生态旅游的问题分析与法律对策

  
  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桂林风景秀丽,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旅游业是桂林的骨干产业,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桂林经济发展的方向。
  
  环境作为一种商品,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应该付出对价。享受美丽风景是游客的环境权,但旅游中这种权利取得是要交费的。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自身还是经济发展的资本。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资本分五大类:生产性资本、国际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知识资本。生产资本能增加有形资本积累和提高资本回报率,促进经济自由化;国际资本指大量吸收国际要素流入,实行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私人和政府投资人力资本,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提高教育的潜在效益,保障穷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维系自然资本,保持可持续发展;知识资本提供社会生产进步的可能性。传统经济发展指标GDP忽略了环境因素,为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其真实国民财富因各种自然资源的损失而大打折扣。[2]
  
  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大家自认为对资源都有使用权,个人对资源的损耗、枯竭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因而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种现象被经济学称为“公地悲剧”。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非排他性却又有竞争性的公共资源,一个人的使用会对社会上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引起社会和私人纯价值的差异。在环保领域,“集体理性”和“公共选择”是必要的,环境保护这一对大家都有好处的行为,只能靠大家的齐心合力才能做到,而理性人“搭便车”的本性使集体理性难以实现。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只有由政府出面通过对使用环境公共物品的人收取费用,才能持续保障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所以,国家应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使旅游市场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二、发展漓江生态旅游的问题分析
  
  美丽的漓江不仅养育了桂林人,也以其秀美风景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旅游业繁荣的背后,漓江旅游是否能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隐忧。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水。漓江流域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降水和径流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既有洪涝威胁、又会严重缺水。近几十年来,漓江桂林水文站最小瞬时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一直保持着13 m3/s这一数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加大,如若在最小流量3.8 m3/s的情况下,仍大量抽取漓江水,漓江将可能因“工程性缺水”而出现“断流”, “旅游性缺水”而 “断航”。漓江上游虽然有猫儿山、海洋山、青狮潭三大水源林,但现今森林质量有所下降,水源林结构不合理,涵养水源功能减退。因此,将增加漓江枯水流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上游水源林的增加和保护之上。漓江源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几年来完成防护林人工造林94.67km2。它对于枯水期河道流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漓江上游水源林区森林质量有所下降,漓江在枯水期最小流量为每秒3.8立方米,但目前仅桂林城区用水量高达每秒7立方米。[3]除水源林因素外,漓江水量减少的原因还有周边湿地的严重萎缩。如近郊的会仙湿地,从上世纪50年代的20余个、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湖塘,萎缩成只有6平方公里的几个湖塘。湿地是处于水陆过度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具有调节径流的功能,湿地的减少威胁着漓江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