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保护生态到经营生态:我国资源法价值观的转向

  (一)资源生态系统内涵的多样性与价值的多样性、巨大性为经营生态提供了条件
  
  中国俗语“一木不成林”,一定区域的某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构成系统的要素多种多样,如森林生态系统应当包括各种植物、微生物、土地、空气等;水生态系统包括了鱼虾、水微生物、水中植物、水岸植被、生物、土地等。不同要素可以形成不同的组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生态效益。即使某生态系统中缺乏某些要素或某些要素过度,也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或一定人为方式增强或减少某些要素,从而改变生态效益。保护生态价值观实质也同意生态系统是可以改变的,但因为其逻辑前提是原有生态是好的,因而采取消极的保护。而经营生态即意味着,可以充分运用生态规律,外力策划、组织、实施改变生态系统的要素组成,从而将现有生态向更良好生态转化。
  
  由于生态系统要素的多样性,不同的要素有不同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生态系统整体也呈现出不同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美国学者认为,森林生态系统除提供燃料、原木、纸张、动物、遗传资源等产品外,还提供调节气候、阻止侵蚀、营养物质贮存和再循环、娱乐消遣,其他等服务[8]。我国学者也认为“森林是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存森林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等重要生态功能。[9]”不仅如此,而且生态系统价值巨大,1997年5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罗伯特.康斯坦扎和他的12位合作者的文章中,估计地球生态系统每年提供价值33万亿美元的服务——只约少于全球经济提供的价值43万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其中林地提供的服务价值是4.7万亿美元,即每公顷的服务价值是969美元,而世界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地区之一——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地带,每公顷谷物年产量价值大约为800美元[10]。可见,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价值多样,而且价值总量巨大,这为经营生态提供了条件。
  
  (二)生态经济学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性理论为经营生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对立,但也有统一。一方面上述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多样,但可以划归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二大类。而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效益的实现,都仰赖于良好的生态。只有生态良好了,才能既有生态效益,也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这种一致性,逐渐为人类所认识。如果说人类对于生态危机最初的、直接的甚至是本能的反映,是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的话,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产生了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农业社会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主要任务,而工业社会阶段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破坏却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现在是生态化社会阶段,要寻求经济与生态协调,在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11]。因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可持续的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能以生态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而“生态的可持续”则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12]。有的学者还利用经济的理论论证了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可以协调。他说,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所需要的系统各成分的量的规定性,是生态供给阈,它是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合理的可能的供给,突破了这个阈值,就会产生生态失调现象。但生态供给阈是可以扩大的,在合理的人工干预下可能得到生态供给新阈值。但生态供给阈值不可能无限扩大。而衡量生态供给能力的指标是生态经济供求弹性,简称生态经济弹性,它是基于某种生态资源的新增量对经济需求量的满足程度。其公式如下: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