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美国法人犯罪的归责

  

  然而,美国新的法人犯罪归责理论也具有局限性。除了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之外,这些理论还有两个共同性的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可操作性不强。美国新的法人犯罪归责理论不仅在哪些因素应当成为法人犯罪的归责根据上分歧严重,而且归责于法人的因素的内涵也不够明确,因此难以为法人犯罪的归责提供明晰可行的判断标准。其次,研究思路的片面性。在这些新法人犯罪归责理论之中,作为归责的根据,包括法人的文化、体制和方针等在内的法人本质特征都是代理人之外的法人的物化因素。以法人的本质特征对法人归责固然有其长处,但是它完全漠视代理人主观状态的作用,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使得法人犯意的判断具有客观化的倾向,背离了犯意本来的主观属性。正是因为这些不足,美国新的法人犯罪归责理论迄今尚没有成为美国法院对法人犯罪归责的原则。


  

  我国刑法典规定了单位犯罪,承认单位是独立于自然人之外的犯罪主体,实现了单位犯罪的法典化。然而,作为新的犯罪类型,我国单位犯罪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深入,而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正是需要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美国法人犯罪的归责原则与新的法人犯罪归责理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探求法人犯罪的归责根据,各有所长与不足,其研究成果无疑对我国的单位犯罪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注释】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页。
2001年初,有人怀疑安然(Anron)公司的赢利是不真实的。媒体指责为安然公司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涉嫌违规,但遭到安达信的否认。2002年3月,美国司法部以妨碍司法罪指控安达信公司以及领导“安然小组”的安达信合伙人丹康(David Duncan)。同年6月,陪审团一致裁定,安达信阻碍司法的罪名成立。200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撤销有罪判决、发回重审。
参见Wayne R.LaFave,Fourth Edition,Criminal law,West Press,2004,p.705.
参见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页。
参见松原久利等:《诸外国にぉけゐ法人处罚の动向》,载《刑法杂志》第41卷第1号。
参见Sean Bajkowski and Kimberly R. Thompson,“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34 Am.Crim.L.Rev.445(1997)。
参见Cynthia E.Carrasco and Michael K.Dupee,“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36 Am.Crim.L.Rev.445(Summer,1999)。
参见Jonathan C.Poling and Kimberly Murphy White,“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38 Am.Crim.L.Rev.532(Summer,2001)。
参见United States v.Parfait Powder Puff Co.,163 F.2d 1008,1009-10(7th Cir.1947)。
参见松原久利等:《诸外国にぉけゐ法人处罚の动向》,载日本《刑法杂志》第41卷第1号。
参见United States v.Parfait Powder Puff Co.,163 F.2d 1008,1009-10(7th Cir. 1947)。
参见川崎友已:《企业の刑事责任の新展开-企业(法人)处罚立法论の检讨》,载日本《同志社法学》第53卷第8号。
参见Sean Bajkowski and Kimberly R.Thompson,“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34 Am.Crim.Rev.445(1997)。
参见A.P.Simester and C.R.Sullivan,Criminal Law Theory and Doctrine,Second Edition,Hart Publishing 2004,p.147。
参见Cynthia E.Carrasco and Michael K.Dupee,“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36 Am.Crim.L.Rev.445(Summer,1999)。
参见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参见凯瑟琳·F.布里基:《公司犯罪与白领犯罪;案例与资料》,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4页。
参见Gilbert Geis and Joseph F.C.DiMento,“Empirical and the Legal Doctrine of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29 Am.J.Criml L.343(Summer,2002)。
参见V.S.Khanna,“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What Purpose Does It Serve?”,109 Harv.L.Rev.1477(May 1996)。
⒇参见Wayne R.LaFave,Fourth Edition,Criminal law,West Press,2004,pp.704,705。
参见Gilbert Geis and Joseph F.C.DiMento,“Empirical and the Legal Doctrine of 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29 Am.J.Criml L.343(Summer,2002)。
参见Stacey Neumann Vu,“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Patchwork Verdicts and the Problem of locating a Guilty Agent”,104 Colum.L.Rev.463(March,2004)。
参见James Gobert and Maurice Punch,Rethinking Corporate Crimc,Butterworths,2003,p.61。
参见川崎友已:《企业の刑事责任も新展开——企业(法人)处罚立法论も检讨》,载《同志社法学》第53卷第8号。
参见Brent Fisse,“Reconstructing Corporate Criminal Law:Deterrence,Retribution,Fault,and Sanction”,56S.Cal.L.Rev.1141(September,1983)。
参见Pamela H.Bucy,“Corporate Ethos:a Standard for Imposing Corporate Liability”,75 Minn.L.Rev.1095(April,1991)。
参见William S.Laufer,“Corporate Bodies and Guilty Minds”,43 Emory L.J.648(Spring,1994)。
参见Ann Foerschler,“Corporate Criminal Intent: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Misconduct”,78 Cal.L.Rev.1289(1990)。
参见Charles J.Walsh and Alissa Pyrich,“Corporate Compliance Program as a Defense to Criminal Liability:Can a Corporate Save Soul?”,47 Rutgers L.Rev.605(Winter,1995)。
参见Geraldine Szott Moohr,“Corporate,Criminality:Leg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Why Punish?:of Bad Apples and Bad Trees:Considering Fault—Based Liability the Complicit Corporation”,44 Am.Crim.L.Rev.1343(Fall,2007)。
参见Tania Brief and Terrell Mcsweeny,“Corporate Criminal Liability”,40 Am.Crim.L.Rev.337(Spring,2003)。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