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Fro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iscuss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of China
王艳艳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尊重和维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承认人是主体,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依靠公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来实现。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仍有不足,因此,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众参与
【全文】
伟大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但因为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让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把人类陷入了生态环境的灾难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矛盾的日益加剧,最终将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因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国及至全世界人民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环境污染破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是为延续人类生存的必需,也标志着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早在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开始了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问题的思考。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诞生,则是人类生态意识走向成熟的里程碑。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保会议的召开,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里约宣言》等一系列国际公约的制定与生效,标志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提到日程并得到全国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由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峻。为了缓和经济与环境的矛盾,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且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