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考察之目的,本来是通过忠诚心的确认来提高令行禁止的行政效率,但是,如果由此造成私人间关系网盘根错节、渐次演化成一个尾大不掉的局面,那么人事集权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了。
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妨说,通过组织考察和忠诚心本位的任免制度,可以形成官员的生涯可计划性、可预测性,从而加强眼睛向上看的政绩指向;正是这样的利益驱动机制,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政治领导力保障。但是,当既得利益累积到一定规模,就会构成合理化法律秩序的障碍,就会产生争取世袭制的强烈动机,就会促成互相勾结的牟利联盟,现有的诱因体系也就随之发生功能异化,反过来严重阻遏经济增长,甚至引发“召回天命”的政治危机。
目前中国官员任用制度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真正确立起公正的选拔程序和普遍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为了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流弊,只好把年龄作为“一刀切”的硬性指标。一定级别的干部只在一定年龄限度内选拔,过了界线就退休,这样的做法倒是可以克服论资排辈和恋栈造成的“老害”,也减少了人情的压力,还缓和了权力斗争的剧烈性。然而,另一方面,却助长了在年龄竞争上提前卡位的风气,例如在退休前安排好代理人,或者让子女尽早攀登晋升的阶梯,不断通过超速提高级别的方式来扩大年龄限度。其结果,中国官场凸现一道突击提干低龄化的景观,逼得中央组织部长不得不出面喊停。这表明,人事制度演变成只有年龄是惟一普遍的客观标准,但现在连年龄这条底线也守不住了。
在一个高速发展、迅速转型的社会,干部的破格提拔并非不可为,甚至还应该有所鼓励。但是,这一切都必须以真才实学和政绩事功为前提条件,只能偶一为之、适可而止。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家产式科层制,甚或苏丹式宗主权的逻辑来处理晋升和破格提拔的问题,难免将落入任人惟亲的窠臼,结果只会助长政治投机主义和裙带风,势必破坏权力的正常运作机制。
另外,即便没有任人惟亲的偏颇,大批量的突击提干也不仅无法造就一支成建制的忠诚的“近卫军”,反倒有可能在干部中激发“相对被剥夺感”。尤其是录用不久就进行破格提拔,既无法准确地甄别不同类型的人才,也无法有效地在职场培育忠诚心。
山东省新泰市六位行政副局、一位审判副院的任命公示,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效应,是因为互联网上发出的一则消息和若干呼应跟帖。这标志着人事制度已经开始接受“互联网问政时代”的洗礼,黑箱操作的旧办法正在逐步失灵,信息公开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也就是说,政治改革似乎已经进入所谓“尽人事、待天命”的秒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