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即便如此,太过离谱,却是选民不答应的。毕竟,纳税人在掏腰包,岂能坐视公币靡费;全国民众眼巴巴地盼着,怎能让制度资源白白流失。如今“两会”提案如此花拳绣腿,甚至雷人不断,持续检验着全体国民的抗雷指数,暴露的不仅是衮衮诸公的心智和德性难恪其责,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视出了当下中国民主体制本身存在深层次问题,非提案或者议案本身所能遮掩也。与其詈议雷人委员,毋宁深究体制缘由。
II.
如果我们不能认同人大和政协是“清谈馆”或者“橡皮图章”,那么,按照立法原意,“代议”和“审议”两项,为其制度合法性所在,也是其正当性愿景。
就代议而言,无论是人大还是政协,而首先是人大,其基本制度用意在于提供一种格局,好让各种利益和意见的代言人同堂博弈,公开较量,和平竞争,在分配正义的框架中考量各自的利益边界,于宪政体制下决定各自的攘让进退。因此,其所议论或者提议的,并非仅为一己之见,甚至于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意思,相反,却必定为特定群体的心声,代表的是一定群体的利益诉求,旨在求得立法解决或者政策关注,形成利益分配的公正格局,进而将分配正义形诸规范的编订过程。也就因此,在他或者她的背后,是否站立着这样一群授权民众,他们又是否真正委托其代传心声,双方有否代议契约,遂成关键所在。否则,虽伸言“代表”谁谁,可既无授权,亦无认同,终究不过是一厢情愿,无的放矢。至于傥论“代表人民”或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因无确切指代,笼而统之,当然只能流于空洞,其实更加不着边际。
换言之,存在真实的选区和选民的对应关系与授受关系,是避免提案或者议案不再雷人,防止“两会”变成“联欢会”甚至“愚乐会”的制度前提。传统上,“两会”代表和委员半数以上多为在任或者卸任的党政官员,其余为成功人士,主要含括企业、文体、宗教和学术四界,同时还要虑及“工青妇”、少数族群、统战与“模范”等各类需要。占人口多数的亿万农民兄弟,其选举权仅为四分之一国民资格,遂沦为沉默的大多数。一如个税起征点的讨论,缺席的恰恰是工薪阶层;有关邮政法的修订,偏不见消费者的身影。在此情形下,虽有真实的“名额分配”,却无真切的对应选区与选民,特别是公民的组织化生存方式阙如,基于相互承认法权的横向联合行动不见登场,甚至“被委员”、“被代表”,②则代表也好,委员也罢,充其量只能“代表”自己,甚至连自己也“代表”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