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成立于1948年,原名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简称IUPN),1990年正式更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和最重要的世界性保护联盟,是政府及非政府机构都能够参与合作的少数几个国际组织之一,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格兰德。IUCN的使命是影响、支持和帮助保护世界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
2、野生动物保护国际
野生动物保护国际(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简称FFI)成立于1903年,原名是皇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由几位英美博物学家创立,目标是保护南非大型的野生哺乳动物。如今FFI的项目分为非洲、美洲、亚太、欧亚、全球五个类型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支持和参与300多个保护项目。FFI亚太区域项目总部设在越南的河内,负责协调在中国、柬埔寨、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等5个亚洲国家开展的工作。[2]
在走廊带的试点区域——柬埔寨的东部平原和豆蔻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具体由柬埔寨国家环境部实施,在野生动物保护国际FFI的资助下,环境部用参与式土地管理对野生生物保护区内可持续利用区域的区划进行了补充。按照保护区土地管理规划,将保护区分为核心区、保护区、保护公共区域、可持续使用区等,FFI通过相关项目协调当地居民与保护区的关系,资助并保障保护区居民的生计,当地的野生救援组织也参与了土地使用规划和土地管理。另外,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协同合作,参与了大象走廊的保护,该项目主要是利用天然的和人工建立的生态廊道维持大象栖息地的连续性,以条文形式约束保护区内人们的行为,严厉打击盗猎,缓解人象冲突。
3、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成立于1961年,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在全球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其使命在于保护世界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型消费的行动。[3]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的中国试点区域主要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这一区域属热带湿润气候,是中国热带原始森林保存最好的地区,被称为“动植物王国”,是物种的天然基因库。WWF作为在中国开展保护工作历史最长的NGO之一,在云南设立了WWF昆明项目办公室(简称昆明项目办),该办公室成立于2000年,主要参与了GMS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地带发展规划方面的讨论与研究,并积极推动该区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关部门人员综合保护与发展意识能力建设。在同我国政府的长期项目合作中,WWF与林业系统、扶贫系统、环保系统及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如发改委等)建立了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合作伙伴关系。[4]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