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韩大元
【摘要】现代宪法学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
宪法文化的成熟,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寻求解释与说明
宪法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强化
宪法理论体系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本文分析了
宪法社会学在整个宪法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提出了
宪法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关键词】
宪法;宪法学;社会;价值;体系
【全文】
宪法学是研究
宪法现象产生、存在与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作为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学首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宪法学性质决定了宪法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同时直接体现宪法学体系的完整性。
宪法现象是宪法学存在的基础,客观上反映了宪法学的社会功能与基本特征。在社会生活中,通过
宪法调整而形成的社会现象都可纳入到宪法学研究范围。
宪法现象通常具有四个要素,即宪法规范、宪法制度、
宪法意识与
宪法秩序。通过宪法规范的功能形成人类社会的宪法制度,而宪法制度的运行需要社会主体对
宪法的理解与信任,最后通过各种不同社会力量的合力,建立和谐而稳定的
宪法秩序。
宪法现象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包含着事实与价值、规范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运用综合性的知识给予解释和说明。由于知识的分化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各国宪法学都面临着如何合理地建立解释
宪法现象的体系问题。
宪法现象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不断更新
宪法研究方法的客观必要性。在解释
宪法现象时,学术界经常采用的基本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从
宪法看社会,另一种是从社会看
宪法。按照第一种思路,人们习惯于在宪法规范中体验其
宪法的价值,并把主观的
宪法价值落实到客观的
宪法世界之中,其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对
宪法的规范性分析。但研究方法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有可能限制人们观察
宪法问题的思维空间,以过于实证主义化的眼光分析多样化的
宪法问题。按照第二种思路,人们有利于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体验
宪法价值,掌握丰富的评价
宪法现象的资源与方法,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使
宪法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但这种思考方式客观上也有其局限性,如容易以社会现实的价值代替宪法规范性价值,无法有效地维护
宪法的法的特征。那么,怎样在宪法规范性价值与现实性价值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针对
宪法问题存在的特点,学者们努力在宏观上建立宪法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同时,也要通过宪法学分支学科的建设,丰富解释
宪法现象的方法。如在
宪法实践中已发挥学术影响力的
宪法社会学、宪法人类学、
宪法政治学、
宪法心理学、
宪法史学、
宪法哲学、
宪法经济学等学科既是研究方法的新变化,同时也是整个宪法学体系的发展。(注:日本著名宪法学家小林直树对宪法学体系的分类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他把宪法学分为广义宪法学和狭义宪法学。广义宪法学分为理论宪法学和实用宪法学。理论宪法学又分为一般宪法学、宪法学理论、
宪法史、宪法学说史、
宪法思想史、比较宪法学、
宪法社会学;实用宪法学分为
宪法解释学、
宪法政策学。)宪法学作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由本体论与方法论组成,而方法论是评价宪法学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宪法社会学在学科性质与功能体系上,能够满足
宪法现象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为人们从社会角度客观地分析
宪法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