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管饭吗?
张千帆
【全文】
或许是因为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基本温饱,中国人特别在乎吃饭。以前见面打招呼不是问你好,而是“吃饭了吗”;现在许多事情也是在餐桌上摆平的,吃饭无论是对于官员、老板还是小老百姓都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话虽这么说,不过吃饭能和宪法扯上什么关系?宪法可是根本大法,管天管地管国家,还管得着小老百姓吃饭吗?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仅有关系,关系还不小。一个国家的宪法落实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我们那碗饭吃得好不好,有时候甚至还决定了我们有没有饭吃。
话说五十年前,河南那个地方发生了饥荒。据记载,当时信阳那里断粮了,村里男女老少一个接一个饿死,最后那一个地方就饿死了百万人,具体情形不是今天所能想象的。其实“信阳事件”只是“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个缩影,那时全国各地都饿死人,只不过首先在信阳开始而后来发展得尤为惨烈而已。但是单就信阳这一起事件便足以说明,宪法对老百姓的吃饭是如何重要。
从哪里开始呢?就从离老百姓最近的口粮开始吧。家里饿死人,当然是因为没饭吃。为什么没吃的呢?是因为那年收成尤其差吗?和上一年1958年相比,59年的雨水确实吝啬了一点,老天少落了几滴泪,但是这点自然灾害和今天的旱涝相比并不算什么,完全不足以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当然,当时正在“搞运动”,农村里大伙也砸锅炼铁、热火朝天,就是忘了播种、耕耘、收割,不少粮食还烂在了田里。究竟损失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就从当时河南领导用堆起来的麦穗放出的“亩产万斤”的“卫星”来看,这一点也不宜夸大,更何况国家还有存粮。据亲历者说,即便在饥荒最严重的时候,不少地方的粮仓居然还是“满满的”。那么为什么不开仓赈灾呢?这就把我们带到了第一个宪法问题:中央和地方关系。
地方官员之所以不开仓,并非因为见死不救,而是因为粮仓是国家设立的,开仓是要经过上级批准的,地方官员擅自动了粮仓轻则免职降级,重则要杀头的。你没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那个“父母官”,为了拯救地方黎民来不及向皇帝汇报就开仓赈灾,冒了多大的风险、下了多大的决心?人非圣贤,我们不能指望河南的官员个个也像他那样置自己的乌纱帽乃至人头于度外。如果来不及向上汇报,或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或不敢汇报,那么我们就看到了满满的粮仓和路有饿孚这两种极不协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