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家的基金?
吕焘
【全文】
在基金风行的那些日子里,父亲不听我的劝告,毅然将家里大部分的余钱投入到了基金市场上,几年过去了,基金好光景不再,那天问起父亲他当年投资的基金,他只依稀记得他投入市场的总额,具体投了那些基金他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偷偷地将他当年买基金的凭证找了出来,上网查了查,差点晕了:多数基金都被套牢,有几只甚至跌去了当年净值的一半。
“不要去做你不熟悉或不擅长的事情。”这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句名言。套用在金融市场上也是一样,不要去碰你不熟悉的金融产品。前些年基金热炒,许多人相信了基金公司违规甚至是违法承诺,不惜血本将钱投入到了基金市场中来,期望能够获得基金公司承诺的收益,他们中的有些人,将基金投资看作了银行存款,认为有银行的信誉作保证,钱即使不“生钱”,至少也不会亏损了本金,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基金投资的这些钱大部分被基金经理们忙不迭地投入到了股市,随股市而沉浮,后来,承诺成了一纸空文。
其实对基金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基金是金融产品一种,看起来其风险似乎是比将钱直接投入股市要小,但前提是你选择了一家值得信任的基金公司,选择了一位人品甚佳,投资经验极为丰富的基金经理。说到基金经理人这一群体,让我想起来一个与基金经理人职业内容有些类似的一群人,那就是股市开始初期的那一批“股神”。股市刚在中国兴起的年代,一大批所谓的“股神”涌现了出来,且不论他们的成功是依靠的运气,还是敏锐的眼光,仅那日进斗金的气势就让其周围的股民羡慕不已。于是证券交易所外面,一堆堆听股评分析的小团体成为了那时的一道风景,“股神”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将自己的炒股经验与众多的股民分享,渐渐的,有些股民就放心将自己的钱交给这些“股神”们帮助操作,胆气小一点的就跟在“股神”身后进行投资,最后的结果其实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想,把“股神”们叫做“山寨版的基金经理人”,一定不会有人反对。如今的基金经理人从简历上看大多有着硕、博士的文凭,更有许多有着留学的经历,况且他们背后有着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的支持,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取得广大投资人的信任。然而股市毕竟是战场,“胜者为王”是颠簸不破的真理。无论你的简历有多么漂亮,在战役中取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从这点来看,如今的这批基金经理人似乎就没有什么优势了。当年的“股神”们,是从中国股市的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经历是当今这些坐在老板椅上点击电脑的基金经理人所难以想象的,也正是这些摸爬滚打的经历给他们真实的中国股市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