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主、客观说的本来立场,可以得出以下“共识性”的结论:第一,在符合记忆真实,也符合客观真实的场合(ⅠA和ⅡA),无论主观说还是客观说,都不会认为是虚假的陈述,都不会认为成立伪证罪;第二,在符合记忆真实和以为真实,而客观上虚假的场合(ⅠB),主观说不认为是虚假,客观说虽认为是虚假,但由于缺乏伪证的故意,因而,主、客观说均认为不成立伪证罪;第三,违反记忆真实,而且以为不真实,也不符合客观真实的场合(ⅣB),无论客观说还是主观说都认为是虚假的陈述,而且存在伪证的故意,所以主、客观说均认为成立伪证罪。
以上是主、客观说结论一致的地方,二说的分歧在于:第一,违反记忆真实却符合客观真实的场合(ⅢA和ⅣA),主观说认为虚假而成立伪证罪,客观说否定虚假而不成立伪证罪;第二,证人虽然违反记忆真实,但以为是真实的,客观上却虚假的场合(ⅢB),主观说认为是虚假而成立伪证罪,客观说虽也认为是虚假,但因缺乏伪证的故意而不成立伪证罪;第三,虽符合记忆真实,但以为不是真实的,也不符合客观真实的场合(ⅡB),主观说当然不会认为是虚假,当然不成立伪证罪,而客观说认为不仅客观上虚假,而且证人主观上具有伪证的故意,故当然成立伪证罪。下面具体分析。
【事例一】就是ⅢA的场合,甲虽然违反记忆陈述,但以为是真实的,且客观上也是真实的,在主观说看来,只要违反自己记忆陈述的,就是虚假的陈述,就构成伪证罪,而客观说会认为,既然证人以为是真实的而缺乏伪证的故意,而且证言符合客观真实而不能谓之虚假,所以否定伪证罪的成立。
【事例二】就是ⅣA的场合,乙违反记忆陈述,而且以为不是真实的,但客观上却是真实的,在主观说看来,既然是违反记忆陈述,就是虚假的陈述,就成立伪证罪,而客观说会认为,虽然证人存在伪证的故意,但由于证言内容符合客观真实,不是虚假的陈述,故不成立伪证罪。
【事例三】就是ⅢB的场合,丙虽然违反了记忆真实,但以为是真实而陈述的,然而客观上是虚假的,在主观说看来,既然违反记忆陈述,就是虚假的陈述,就成立伪证罪,但客观说认为,证言虽然客观上虚假,但证人以为是真实的,故缺乏伪证的故意而应否定伪证罪的成立。
【事例四】就是ⅡB的场合,丁虽然按照自己的记忆陈述但以为不是真实的,客观上也虚假的,在主观说看来,既然是按照自己的记忆陈述,就不能谓之虚假的陈述,当然不能成立伪证罪,但客观说认为,既然客观上是虚假的,当然属于虚假的陈述,而且证人以为不是真实的而具有了伪证的故意,当然成立伪证罪。
场合 |
记忆真实 |
是否以为真实 |
客观真实 |
结论 |
ⅠA |
符合 |
是 |
符合 |
主观说、客观说均认为并非虚假陈述,因而不成立伪证罪 |
ⅠB |
符合 |
是 |
违反 |
主观说 |
无虚假陈述,不成立伪证罪 |
客观说 |
虚假陈述,但缺乏伪证故意,不成立伪证罪 |
ⅡA |
符合 |
否 |
符合 |
主观说、客观说均认为并非虚假陈述,因而不成立伪证罪 |
ⅡB(【事例四】) |
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