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

  
  笔者认为,在适用无过错责任的前提下,无论是将《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的“违法”采取实质性违法的解释,还是回避该规定完全否定违法性要件,都是不妥的。我们知道,无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行为人不得以无过错作为免责理由,目的是在现代大工业危害日益增多的形势下保证社会安全与公正。由于行为人不得以无过错作为免责理由,因此无过错责任的适用也会对行为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遏制,影响社会的活力。为此,各国在确立无过错责任时,均对其适用范围予以特别规定。[14]这些规定根据各国法制发展的特点,具体通过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判例表现出来。因此在侵权行为归责的适用上,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时,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凡无特别规定的,就仍适用过错责任。从而保证在个人的积极、主动性与社会安全、公正两方面实现平衡。具体到《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的“违法性要件”,正是对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适用范围的特别规定。因此对该条的正确理解应该是: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加害人不得以无过错作为免责理由。
  
  同样,基于无过错责任的适用范围必须依法律的特别规定,对于《民法通则》第124条规定的“违法”就不能作实质性违法解。因为实质性违法通常包括违背善良风俗,环境侵权的无过错责任如此泛化适用,必然以牺牲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社会的活力为代价。并且,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与无过错责任必须由法律特别规定的特性,在精神实质上也完全相悖。因此《民法通则》第124条关于“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只能理解为仅指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排污标准。而环境保护法中涉及民事责任的规定,属于民法的特别法,只规定法律适用问题,并不规定责任构成。由此可见,在《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规定中,以及该法颁布前后我国制定或修订的相关专项环境保护法的类似规定中,不涉及违法性要件,完全是符合法理的。
  
  “肯定说”以杨立新教授为代表,认为污染环境侵权责任“须有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法律要求的行为,包括违反法律禁止、不履行法定的义务、滥用权利等。”[15]根据杨立新教授一贯性观点,此违法性要件应该是承袭德国侵权法的理论[16],将违法作实质性违法解。但是正如前面所阐述的,在主张环境侵权仅适用无过错责任前提下,将违法性要件作实质性违法解,并不妥当。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