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不要等到校友发达了才想起校友——评张磊“捐款门”事件

  
  我们的大学就是等到校友做官了,学校再予以联系,等到校友发达了,学校再予以迎合,这样的校友文化折射的是我们的大学已经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官僚地,连同有些教师也成了官衔的代名词,更别说学校里的那些官员了。而张磊捐款一事折射的不仅是校友文化在现今中国大学里的异化,更说明了我们的大学只把“知名人士”当校友,而在这些人未出名前,谁知道你是哪个大学的?这样,以前未被学校宠爱,等到发达了,学校再来联系,这时,那谁还愿意被归入这个大学的校友呢?我们在为人处世上也讲究——没事联系是联络感情,有事联系是用人,那母校在校友出名后再联系是否也是出于 “用人”的惯性思维呢?

  
  在我看来,我们的大学应该为所有校友建立个数据库,不管这位校友是发达还是落寞,不管是小卒还是出名,母校的系列情况都可以通知他们,母校校庆更应该通知他们,至于来不来,那就不是母校的事情了。而今呢,好像只有知名人士是校友,其他的无名小卒全不是这个学校培养的,学校理都不理。这样的校友文化,等到这位以前未被大学重视的校友发达时,他能想起母校的好也不会多。母校的势利眼在校友中已经成了习惯,而我们却总以这种习惯对张磊事件进行分析,如果人大在张磊心中的位置胜过或是类比于耶鲁,甚或于,张磊对于人大的感情远远胜于耶鲁,那这个数百万美元的赞助肯定也会花落人大,只是,我们的人大没有让张磊感动,更没有让张磊有所回忆,以前张磊不出名时,不知人大的领导或是行政官员们可否记得有这个校友?可否在人大校庆时给他发过邀请函?可否在平时就以母校的博爱关注他?需要可否的太多,但不一定大学都去做。而当你们以前都懒得联系“校友”时,那为何现在想起张磊原来也是人大毕业的呢?不知你们吃了这次亏,下次会不会就在本校学生中灌输“爱母校多赞助”活动呢?让本校学生永远爱母校,永远为母校服务,这样的举措不是不能举行,而是我们的大学已经很势利眼了,认钱和认权的乖戾已经遮蔽了对学生最为深沉的爱戴,没有那个学生毕业就能发达,也没有那个学生毕业了就很出名,当这些都是未知时,为何我们的大学总是不理不睬呢?能不能善待每一位校友,能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校友,能不能看得起每一位校友,能不能在意每一位校友,当我们的大学无法做到这些时,那下一个捐款给外国名校的可就是李磊、王磊或是赵磊。

【作者简介】
谭敏涛,西北政法大学法律本科,西北大学自考新闻本科。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