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宪政论与中国政治科学
霍伟岸
【摘要】在《新宪政论》的启发下,文章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要发展新宪政论,什么是新宪政论,以及新宪政论与中国政治科学的关系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关于当代政治科学的危机的概述;从原则上说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科学;“新宪政论”的基本价值预设;“新宪政论”初步探索的理论来源;“新宪政论”对于发展中国未来的政治科学的意义。
【关键词】新宪政论;政治科学;政治制度;联邦制
【全文】
在《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一书中,七位杰出的宪政学者在宪政制度设计的层次上,超越古典政治理论的“限权”思想,批判现代怀疑主义解释学,为未来政治科学的发展规划了兼顾限制政府权力、提高经济效率和培育公民精神的建设性目标和路径。在该书理论的启发下,本文将围绕着为什么要发展新宪政论,什么是新宪政论,以及新宪政论与中国政治科学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当代政治科学的危机
当代政治科学的危机有如下表现:首先,在其意向性上深受怀疑主义解释学的影响,政治学研究未能考虑其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其次,不能在学科的主题上和探求政治知识的目的或意图上达成一致;第三点笔者概述为方法论上的危机,表现在政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日益遭到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的蚕食。
怀疑主义解释学是索乌坦使用的一个名词,用以概括以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深度解释学的研究取向。“怀疑主义解释学的目的是要表明一个制度、一种行为模式或任何主题或与主题类似的论题掩盖着更冷酷的现实。制度和行为比它们看起来的要少;高尚的动机和道德原则是一种幻觉、一种理性化和一种意识形态。人类生活的真正动力来源于其他一些地方:存在于阶级斗争之中,存在于获取权力的欲望之中,存在于本我( id)的盲目冲动之中。”{1}(P8)怀疑主义解释学对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有深远的影响,政治学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研究的意向性就在于深度解释,努力发掘现象背后的东西,不断地解构,不断地告诉有关信念。比如行为主义政治学关于自由民主制的研究就“旨在揭示它迄今尚未为人所知的、而且是极低的基础”。{2}(P58)他们从可观察的经验事实出发,得出诸如否认投票行为具有理性内容,以及政治稳定依赖于政治冷漠等等之类的结论,然后用他们自己的深度解释学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流传甚广的阿尔蒙德和维巴的《公民文化》,该书力图证明自由民主制不过是虚妄的信仰,不过是一个被许多人相信了的神话。{3}这里姑且不论这些研究本身的学术价值如何,单单是这种研究的意向性就很值得商榷。政治学研究到底要干什么?难道就是摧毁人们关于政治生活的一切信念吗?作为一门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学科,对于自身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未能充分估计,甚至干脆不予考虑,这应被视为其自身面临危机的最大表现。因为如果政治学研究的结果就是摧毁政治本身的话,那么这种研究也就是在扼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