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迫切需要完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是实施食品召回的重要准则,是进行危险性评估的基础。我国现已颁布5000多项食品卫生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再次,需要分别制定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具设备召回管理办法。其中,《食品召回管理办法》应明确食品召回的适用范围、食品召回的分类、食品召回的程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责任、食品召回的监管职责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食品添加剂召回管理办法》可由卫生行政部门发布,明确食品添加剂召回的标准要求、食品添加剂召回的程序以及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食品用具、设备、包装材料召回管理办法》可由卫生、工商部门联合发布,明确召回的适用范围、召回的标准要求、程序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
最后,需要制定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用具设备召回指南。此类指南虽不具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效力,但指南在帮助和指导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比较注重指南的运用,我国在这方面应该给予重视。
(二)食品召回主体制度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53条第2款规定将食品召回主体局限于生产者,范围过窄,这样界定召回主体不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笔者建议:
第一,要明确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经销商的召回责任。例如,对《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第3条第(1)项规定的“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为防止生产者与销售者推诿责任,或者是为避免在经销商向生产者“报告”和向消费者“通知”的过程中造成更大的危害,确立经销商负有召回的责任。
第二,将食品进口商纳入召回责任主体的范畴。因为一旦进口的食品符合了食品召回的条件,进口食品的生产者不在我国境内,难以要求其依照我国法律进行主动召回。为了保障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利益,可以直接追究食品进口商的责任,让它承担食品召回的义务。这样可以强化食品进口商在进口食品时的注意义务,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值得肯定的是,《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第3条第3款拟规定:“进口商品的进口商或者代理商视为生产者。”
第三,借鉴《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的经验,将境外食品生产者纳入召回主体范畴。《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将进口商品的进口商或代理商视为生产者,但该条例仍未将境外食品生产者纳入召回主体,笔者认为应当增加其为召回主体,以保证消费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