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的6年来,云南省新建自然保护区23个,各类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68个,总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3%,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多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相重合,这使得本就有限的少数民族土地资源进一步缩小,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又多聚居在山区,我国的“天保”政策也使少数民族的环境区域收到了限制,传统生产生活模式难以进行。
优势民族对少数民族环境区域的挤占,也使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受到严重影响。仅就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化和习俗为例,如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他们的“议榔”和“理词”中规定“鼓山林”平时不准砍伐,只有鼓社节时才能砍伐,制作新鼓和过节之用,任意砍伐“鼓山林”者,决不轻饶。[8]这样的生活禁忌虽然带有封建的迷信色彩,但是却在现实中保护了苗族地区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由于优势民族的进驻,其优势文化的传播致使少数民族的很多类似的习俗被打破,一旦破除了这些对于神明的崇拜,就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资源的浪费也就在所难免,少数民族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
3.经济政策和工业布局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很多政策虽然在短期达到了经济目的,却在同时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不合适的工业布局更是使周边环境难以逆转的退化。这种现象在云南表现的十分充分。
以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是云南省的五大经济支柱之一,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而这里正是傣族的自治州,是我国傣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我国极少的大面积热带气候地区。这里有千万年才形成的热带天然森林,是我国重要的“基因宝库”。为了发展热带作物产业,云南省农垦占用土地总面积为236万多亩。其中,引种橡胶面积为195.6万亩,其中有133.3万亩在西双版纳。橡胶的大量种植不仅需要侵占了西双版纳天然森林的面积,致使大量原始森林遭到砍伐,而且每年橡胶生产的初期产品烟胶片,还需要大量的木柴烘烤加工。西双版纳天然林覆盖率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70%以上下降到1984年的34%左右,典型的热带雨林与季雨林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天然森林的过度减少,导致了热带雨林气候向“干热型”演化。
(二)云南省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中存在的矛盾
环境权的完善始终伴随着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环境权、生存权、发展权同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三者的矛盾更为激化与突出,脱离了民族的进步而空谈其环境权的保护,最后只能使环境权变为一纸空文。这两方面的矛盾也正是少数民族环境权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对这些矛盾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保护少数民族的环境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