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年终考核絮语

年终考核絮语


包万平;李金波


【全文】
  
  每到岁末都要进行全社会大考核,大学也不例外,考核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激烈的竞争加上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大学教师们已经无法承受“板凳宁坐十年冷”之苦,在利益和机制驱动之下,他们开始卷入“大快好省搞科研,争分夺秒追利益”的行列之中,工作重心转向了“搞”科研,也“搞”出了不少名堂。

  
  “搞”出成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凑热闹、跟热点,社会上什么问题热就研究什么问题,这样一来迎合了媒体、刊物的胃口,容易出“成果”,二来保持了科研的新鲜度,容易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周年”学者,如在奥运年要思考奥运的事情,在改革开放纪念年要思考改革开放的事情,建国60年一定要思考、总结60年的成绩与不足……

  
  另外,近些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科研,把“科研”的概念给理解歪了,“科研就是论文,论文就是科研”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论文成了教师工作中的第一要务,中国大学迎来了全员写论文的时代,没有时间写就开始剽窃、抄袭、造假,最近沸沸扬扬的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70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并将作者所在高校列入了黑名单,这可以算是2009年度我国高校科研开的最大的国际玩笑了。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不少大学规定,在学年考核、职称晋升等当中著作的分量要重于论文,因此很多人忙于写书,产生了诸多“砖著”,笔者知道在学界就有一“高人”,年龄四十出头,但“砖著”数量却达三四百部(种)之多。在笔者学习、工作、考察过的几所大学里,也有不少忙于“砖著”的同志,据说一个假期出一本、一个学年出两本“砖著”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有些写不出“砖著”的教师就转写教材、工具书,因为教材、工具书是对一些理论和知识的整合,无须太多原创,这样也出版了不少漏洞百出的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教材”。

  
  在笔者看来,出现诸多科研怪现象的原因,在于与大学科研紧密相连的科研评价制度。目前我国大学科研评价:第一是行政评价,而不是学术评价。评价科研成果水平高低,我们要通过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发红头文件组织评奖来确定,说你的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就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说你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这种评价一般都在校内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或者说在有限的领导间、教研室之间进行,只有极为少数的评价才会请国内的学者参与,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促进学术繁荣。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