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参见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沈德咏:《论刑事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以量刑公正为视角》,《中国司法审判论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参见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6页。 肖晖:《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259页。 “日本诉讼法学家谷口安平先生认为:“诉讼的程序正义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确保利害关系者的参与;二是关于参加‘场所’的程序保障,如法官中立、控辩平等、有效的法律援助等;三是程序参加的结果展示,即判决说理。”参见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8页。德国法学家德尔夫?布赫瓦尔德将“法律的获取”“、概念和体系的建构”“、判决说理”誉为“法律理性”的三个关键领域。参见陈琳琳:《裁判的进路与方法——司法论证理论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舒国滢“序”,第1页。 李咏:《媒体与法院的紧张与冲突——制度与理念的再分析》,《中外法学》2001年第2期。 、陈瑞华:《脱缰的野马——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0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本文不对程序公正与程序正义作区别使用。 王亚新:《民事诉讼的程序、实体和程序保障》(代译序),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436页。 AndewVonHirsch:DoingJustice:TheChoiceofPunishment,NortheasternUniversityPress,p.X.转引自赵秉志:《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论纲》,《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参见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蒋惠岭:《构建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几个难点》,《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具体内容参见梁迎修:《法官自由裁量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39页;董皞:《司法解释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55-259页。 何良彬:《论判决理由》,《人民司法》1999年第12期。 叶自强:《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