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明清判牍中的亲属争讼

  
  
  
  
  
  
  
  
  
  
  
  
  
  
  
  
  
  
  
  
  
  
  
  
  
  
  
  
  
  
  
  
  

  
勒继殴尊事

  
吴氏妇女、彭达通兄弟

  
叔嫂、姻亲

  
争继谋产

  
掯契陷业事

  
程元春、程万兴

  
堂兄弟

  
妄争祖产

  
诱赌串窃事

  
高绳武、高光辉

  
同族

  
妄图赖债

  
挟隙逞凶事

  
何叨、何元杰

  
同族

  
挟隙逞凶

  
夺继绝嗣事

  
曹贤漾、曹圣威

  
同族

  
争夺嗣子

  
遵批呈字事

  
王黄氏、王瑞容夫妇

  
母女、姑婿

  
妄争田产

  
吞会灭继事

  
邹寅、邹成山等

  
同族

  
强索欠租

  


  
  先说亲属争讼的概率。《折狱新语》正文共十卷,载有判牍210件,表1所整理的亲属争讼案63件,占全部案件的30%;《槐卿政迹》卷二至卷五共载有判牍135件,表2整理出亲属争讼案40件,占全部案件的29.6%。两种判牍中亲属争讼案件的比例非常接近,均占三成左右。

  
  就亲属关系而言,《折狱新语》中涉及姻亲的有25件,约占40%;涉及宗亲的有41件,约占65%;这里面包括宗亲和姻亲都卷入的争讼案件3件,约占5%。以亲疏关系而论,《折狱新语》中有32件的亲属关系在五服以内,约占总案件的51%。《槐卿政迹》中涉及姻亲争讼的有6件,约占15%;涉及宗亲争讼的有37件,约占92%;这其中也包括宗亲和姻亲同时卷入的争讼案件3件,约占7%。以亲疏关系而论,《槐卿政迹》中有17件争讼案件的亲属关系在五服以内,约占总案件的42%。由此可以看出,亲属争讼主要在宗亲之间进行,州县这一级的案件比府要明显增多,这可能与州府受案范围的不同有关。同时,两种判牍均反映五服之内的亲属相争约占一半左右,这说明血缘和伦理并没有缓解争讼的激烈程度。

  
  就争讼的内容而言,仅就统计样本来看,几乎没有“命盗”重案。虽说也有人命事故发生,比如《折狱新语》中的“一件虐节事”和“一件大冤事”都有人自尽而死,但是判官并没有作为重案处理,仅杖责了事。绝大多数争讼案件都是所谓“细故”。《折狱新语》中涉及户婚田债的有38宗,占全部案件的60%,其余的有诈诬案9件,犯奸案4件,偷盗案2件,威逼案3件以及口角琐事案7件;《槐卿政迹》中涉及户婚田债的有28宗,占全部案件的70%,其余的有诈诬案6件,以及争斗行强案6件。所以,亲属争讼中的户婚田债案占明显多数,而县级审判尤其如此。所谓户婚田债案,多数都与财产利益有关。田土案和钱债案自不必说,户婚案几乎都是争继和改嫁之事,争继表面上是个宗法问题,实际上是个财产问题。清代道咸年间的李钧在任河南知府时,审鞠一桩争继纷争,他抛开当事人陈述的宗法理由指出,“非争继也,为争嫡也,亦非争嫡也,为争产也。”[8]真是一针见血!

  
  二、亲属争讼中的伦理与功利

  
  中国古代法自汉唐以来的确具有明显的“儒家化”倾向,不但将违反儒家伦理的行为纳入“十恶”重罪予以严惩,而且还将服制纳入律例,用来作为亲属相犯的定罪标准。律例不仅允许亲属之间进行容隐,甚至还限制别籍异财,以及宽贷亲属之间的财产犯罪。在法律以外,帝国还积极通过教化等手段宣扬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并强化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可否认,中国法律传统比其他法律类型更具有伦理色彩。[9]

  
  但是,明清时期实际发生的亲属争讼案件显示,法律生活中的伦理色彩被明显夸大了。前文的统计数据表明,几乎每10件争讼案件就有3件在亲属之间进行,而且其中一半左右的案件是在五服之内的亲属中发生。因此,我们很难说明清社会仍然是属于“伦理本位”。法律生活中的伦理与功利问题可能应该重新评价。本文考察亲属争讼的重要意义在于,伦理与功利在这里短兵相接,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社会的功利色彩以及民众争讼的激烈程度。这里仅以婚姻、争继和谋产三类案件为例予以展开。

  
  先看亲属争讼中的婚姻案件。首先是定婚问题。在“一件姻变事”中[10],沈应用年暮无儿,立族侄沈之龙为嗣,并以养女楼氏许之。“应用物故后,应用妻於氏,遂欲以楼氏为奇货”,收取胡奎之父聘银十二两而将女另嫁。沈之龙因此以姻变告府。此案中沈应用将养女许配嗣子,节省了一笔聘银,对沈家而言自然是最经济的。但於氏显然为自己考虑更多,较之前者一无所获,她将养女另嫁收取聘金当然是最有利的选择,所谓伦理亲情也抛诸脑后。

  
  其次是夫妻离异问题。在“一件谲拆事”中[11],何恩因“贪家兄”而撮合侄女与徐尚德成婚。婚后始发现徐尚德“家徒壁立”,以致“糊口不给”,于是希图离异别嫁而生讼。后来徐尚德自愿将原聘追还,听妇别嫁,而推官李清也应允此种处理。在一宗“嫌贫搁婚事”中[12],黄杨氏恃父凌夫,杨长庚纵女辱婿,“三朝而遽促言归,故挑反目;半月而屡闻寻衅,独非新妇?”看来,明清时期的婚姻并非“夫正妻顺”,也不一定总是“夫为妻纲”,贫穷的男子不但得不到妻子的顺从,甚至有可能遭到妻家的非难乃至失去婚姻,夫妇伦理在利益面前也会变得无足轻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