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侵权责任法的预防职能

论侵权责任法的预防职能



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

石佳友


【摘要】预防功能决定了侵权法的立法目标和价值走向,突出预防功能是现代侵权法与传统侵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在许多方面凸显了侵权法的预防功能,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或不足,应在此基础上以预防损害为视角制定出一部真正合乎时代需要、富有创造性和活力的21世纪的侵权责任法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救济功能;预防原则
【全文】
  

  侵权责任法在传统上常常被视为某人所负担的、补偿由其对他人所造成的损害的法律部门[1],因此,其职能常常被描述为补偿(或救济)受害人和制裁侵权行为两重使命[2]。也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侵权法常常被学者称为“救济法”;在“无过错亦承担责任”甚至“无行为亦承担责任”等特殊侵权责任形式中,侵权法的救济功能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传统侵权法过分拘泥于补偿和制裁功能,日益凸显出其局限性。[3]在当代,传统侵权法所遭遇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在应对大规模侵权事件方面的不力,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环境侵权、公共卫生侵权等事件的预防收效甚微。由此,当代侵权法越来越强调对于损害发生的预防功能。突出预防功能,正是现代侵权法与传统侵权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一、传统侵权法对预防职能的忽视


  

  晚近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抨击传统侵权法过分狭窄的视野,日渐强调预防功能对于侵权法的重要性。例如,德国学者Hans Jonas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批评传统侵权法,认为其过分强调补偿功能,只能对已发生损害进行补偿,是针对“过去”的侵权法;它无法有效应对那些会导致无法逆转的损害的防止。在当代,侵权法应当面向“未来”,将对损害的预防置于中心地位。[4]强调侵权法的预防功能的主张在当代也受到了法律经济分析方法的支持。根据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侵权法的中心任务应当是实现与损害有关的社会成本的最小化[5]。很多法律经济学学者认为,当代侵权法的“首要动因是在乎对于将致他人之损害予以最小化的永恒追求,即对于致害事实的预防”,由此,对一切侵权法的改革方案的重要评估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实现“预防功能的最优化”。[6]法律经济学的许多理论和制度构建的确体现了预防精神,如著名的“汉德公式”(Hand Formula)的核心就是确定对损害承担预见和防止义务的责任方。在考虑应该由何方采取合理预防措施时,必须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事故的概率(Probability-P);所导致损害的严重程度(Injury-I);采取充分性预防措施的负担(Burden-B)。被告方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B是否小于P乘以I:如果B≥P×I,应承担责任;如果B[7]显然,这里的参数B直接就是考虑采取预防措施的合理成本。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