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需要研究什么样的案例呢?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热点案件。我们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纷纷扰扰,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复杂的税收案件出现在我们面前,有些案件隔一段时间就会呈现出一个热点。这些热点问题,对社会来讲具有导向性作用,所以,研究这些案例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比如,最近爆炒的宗庆后涉嫌偷漏税一案,就很具有讨论的价值。宗庆后涉嫌偷漏巨额个税的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围绕“两个亿还是几百万”、“达能陷害还是正义举报”、“能否构成偷税罪”等热点问题大家更是众说纷纭。一时间,“宗庆后涉嫌偷税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一名税务同行,笔者同样对这个案例倍感兴趣。但是笔者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宗庆后涉税案件的定性问题,而是由此案件折射出的我国居民自觉纳税意识的淡泊和税务机关对居民收入的监管难度加大的问题。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个案例的标本意义,在继续抓好税法普及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大额支付电子化以及个人、家庭收入一户式联网管理的查询系统,以根除宗庆后们隐藏收入的土壤。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一个宗庆后曝光后,千千万万的宗庆后却感受不到法律的震慑力;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只有在竞争对手有意的泄露后才能使一个偷税十数年、数额逾两亿的大案浮出水面。
第二类是难点案件。有时,大家觉得这个案件这样解决也可以,那样解决也可以,这就很值得研究。比如说,还是宗庆后涉嫌偷漏税一案。宗庆后十年欠税近3亿元,在稽查局立案前夕突击补交2亿多元,目前定性的难点,在于宗庆后在税务部门启动调查后,于2007年10月补交了2亿多元的税款,使应交而未交的税款只余数百万元。因此,究竟是以近3亿元立案,还是只追究目前的数百万元税款,税务系统内部仍存争论。 宗庆后已构成偷税行为,但因其主动补交部分税款,这一行为是否构成偷税罪,仍是难点的难点。这都是值得讨论的。
第三类是盲点案件。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重视热点、难点,但是往往忽视了一些本该关注的事件,那就是社会的盲点。这些盲点,常常就是可能被人忽视,但是又对税制的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比如,前不久曝光的一个对建安企业的稽查案,就涉及行政处罚时限问题。一般而言,建安企业从立项开始至承建验收完工,跨期较长,少则二三年,多则三五年,甚至更长。根据《
行政处罚法》第
二十九条的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新《税收征管法》规定五年),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那么建安企业的终止日如何确定呢?目前存在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违法行为的终止日应为工程完工之日;另一种认为违法行为的终止日应为内部工程决算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违法行为的终止日应以审计部门审计结论为准,理由是在审计期间,尚需要核实施工项目的真伪,进而确定应提供发票的金额。三种不同的时限界定,直接影响到行政处罚的结果。其实,往往是一些很小的案件,反而可以折射出大道理、大法理,所以我们需要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