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赴会多了哪还有时间思考
谭敏涛
【全文】
中国的学术会议盛行这是不证自明的秘密,每一专业学术年会,额外的团体会议,或是有两三个国家参会就可以称之为国际会议,再或是,领导过来光参加了开幕式说了些不痛不痒的祝词就可以称之为得到某某部门的大力支持,这种会议的形式过于花哨倒了罢了,而作为邀请嘉宾的与会者——于诸多学者而言,被邀请赴会,拒绝了人家,组织者说你不给面子,以后的关系就难以相处;去参会了,那一个会议完了还有另一会议,说白了,光参加会议,这年头学者也可以算过得时间紧迫。那最后,学者的使命未予完成,倒是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说休闲养性的陶冶情操得以实现,但学者的社会责任却未予完成,这未免让人心酸,到底自己是学者还是社会活动家呢?
学者应不是逢会必去,不是召之即来。也奉劝那些会议的组织者,当邀请某一学者赴会,他没时间赴约或是不打算赴会时,请你们加以理解,要是学者召之即来,那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何以确立呢?赴会的学者是为了在会议上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他人予以交流和探讨,你们说,学者整天都赴会哪还有时间在书斋中深入研究呢?会议的组织者难道只是想在会议的规格上因为某些学者的到会而得以提升吗?要不会议的召开背景在说辞上可能会黯然失色。但组织者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被邀请赴会并且得到你们看好的学者,他们的到会到底贡献在何处?如果是为了给你们的会议增色,那我看,还是别让这些学者受伤为好吧。学者在学术追求的征程上,若仅是将赴会作为一种莫大荣幸,那学者的学识定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退化,因为这位学者多半是在行走,多半是在社交,真正思考的时间少了,真正研究的时间少,那他还能做出何种学术的独家贡献呢?有学者言:学术也需要经营,若是将这种经营看做是学术的本质,那么,经营下的学术也仅是满足于昙花一现,会场上的一席发言多是溢美之词,真正的学术如果出现在会场上,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常开会、多开会,因为这是增进学术的绝佳方式,但是,真正的学者也深知,会议的形式化远远大于实质化,因为探讨的余地有限,因为交流的时间有限,正因为我们国家的幅员辽阔,所以为学者“一边游山玩水一边探讨学术”提供了绝佳的托辞。开会——说得绝对点,有的学者在意的是会议召开地点的名胜古迹,因为,他本身赴会的目的不在于探讨,而在于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