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诉交易看如何建立我国特色的认罪程序
虞平
【摘要】认罪是各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坦白从宽政策长期以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但是,这一认罪实践长期以来缺乏法律规制,常常导致虚假的认罪乃至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目前正在进行的认罪制度改革正是建立在借鉴英美法辩诉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认罪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深化。
【关键词】认罪;辩诉交易;公平;效率
【全文】
认罪是刑事司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而认罪程序也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地说,在绝大部分案件中,国家经过一系列周密侦查掌握了相当有力的证据后将被告人或者嫌疑人逮捕归案。这样,摆在被告人或者嫌疑人面前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认罪就成为被告人或者嫌疑人常见的选择之一。可以说,无论在什么体制下,被告人或嫌疑人最终认罪是解决犯罪事实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而在刑事程序中,被告人完全不认罪,单凭检方运用认罪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证明被告人犯有所指控罪行只是一种例外情况。[1]
在美国和其他英美法国家里,人们把被告人的认罪程序以及通过认罪达成的案件处理方式称作“辩诉交易(Plea Bargaining)”、“辩诉协商(Plea Negotiation)”或者“辩诉协议(Plea Agreement)”。[2]在这一程序中,被告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对案件事实及其可能的法律审理后果做过评估以后,与检察官达成协议,承认犯罪事实(或者不对检察官的指控提出异议),以换取法庭量刑的宽大处理,或者通过承认相对较轻的犯罪指控,以达到减轻量刑的目的。由于在英美法国家采用的是对抗制审判制度,原、被告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控方承担着较为严格的举证责任,检察官常常因为案件胜诉风险的考量,与被告人做出妥协以保证至少一个被指控的罪名成立,也会放弃某些严重的犯罪指控,这样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有“交易”的成分,因而,该制度被广泛称之为辩诉交易。对司法公正进行“交易”显然与社会基本价值观直接冲突,因此该制度从一开始便饱受诟病,也较少为其他国家所直接采用。[3]但是,美国等英美法国家却有90%以上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
我国学界和司法界相当多的人对于美国式的辩诉交易持怀疑立场,很多人反对建立辩诉交易制度,其理由主要是我们不能够拿公正、正义等价值观来做交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却一直存在着政府鼓励认罪制度,那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一旦受到调查或者起诉,有关机关就会向他们宣达这一政策。虽然该政策并没有将坦白的具体“从宽”条件进行格式化或者量化,但是,在这个朦胧的政策下,有关司法部门曾经大量地给予那些认罪(坦白)之人以从宽处分,有效地利用了司法资源,同时也给那些犯罪分子以重新做人的机会。应该说这是一个至少在历史上是富有成效的刑事司法政策。毋庸讳言,与美国的辩诉交易相似,这种认罪制度本身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它导致了犯罪调查机关和司法机关过于注重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口供,很容易造成刑讯逼供,导致冤假错案,需要进行严格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对这种认罪制度进行改革与其说是引进英美法的辩诉交易经验,毋宁说是对自身行之经年的制度作一个重新审视,总结其利弊,以期从法律上将之固定下来,使之标准化以减少诸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