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法律的边城
——沈从文《边城》读后
伍玉联
【全文】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如果不读《边城》,那是残缺的。
作为这样一部作品,不同人的灵魂受到了不同的撩拨。还体味着恋情的年轻人,肯定忘记不了最后的那段:“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为游走于山水间的画家,肯定记住了“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经常回想过去的老年人,肯定会记住边城那井然有序的故事,人们悠闲地生活在在道德里,人们莫不守信互助,莫不有一颗善良的心。作为法律人,我们自然也会读到爱情,读到那一方风土,读到那里质朴的人们,但我们还会读出令另外的一个世界,另外的一种生活。那是另外的一个边城,一个无需法律的边城。
有人说,《边城》大概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它能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那样的感觉肯定是没错的。作为文学作品,正是那种成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位置。作为法律的文学呢,我们能看出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述的一种秩序,或者是一种秩序的理想和向往。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一切都为一个习惯所支配……谁个船碰了头,谁个船妨害了别一个人一只船的利益,照例有习惯办法来解决” “船来时……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男女间的亲事,有“水路”、 “马路”的定分,马路的找人正式说媒,水路的“三年六个月”的歌。这边地即使是作妓女的,也“永远那么浑厚”、“守信自约”。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我们常言的法律,显得遥远而遥远,并不为这边城的人们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