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最后的哲学王——毛泽东的主体性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路径

最后的哲学王——毛泽东的主体性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路径


步超


【全文】
  
  一、我对哲学理解

  
  如果将哲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学院派式的思考,必须以某种文本形式系统地表述其观点,因而只能是一些人类高级分子的思维特权,那么哲学发展与成长的基础就显得非常虚弱;但是如果将哲学理解为一种行动主体与社会交互过程的体验与思考,是主体思维本能之必然产物,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活动,那么任何时代都不会缺乏主体意识,更不会缺乏哲学。因为我们构成了时代。主体自身的命运集合成了总体性的时代主题。时代的哲学就必然要对现实进行解释与批判。评说与争论是哲学的本能;而哲学的主体——个人则基于对各自不同生活体验的思考对论题做出不同的诠释,形成了他们自己在通往哲学道路上的具体经验。其观点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称为一种哲学的思维过程。哲学是扎根于人自身生活思考,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学问。

  
  每个人生活于时代总体性的背景之下,他们的哲学经验中也就不乏对时代总体问题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大多数都是无意的。自从1840年起,时代哲学就与中国的现代化紧密相关。一部近代思想史,写满了国人对于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反思比较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这一总体性的历史问题在过去、今天、未来都将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具体内容展现出来。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就可以把他放在对这一总体性问题的回答中进行,理解、考察毛是如何理解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路径的,他的哲学经验如何产生的,成为一种怎样特色鲜明的哲学思考,又是最终如何回应这一问题的?因而我们能够就在这个角度上对毛的这一侧面加以理解、评价,而不再困于千秋功罪、是非黑白的世俗政治标准之中。

  
  二、毛泽东的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

  
  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一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大都是一些深刻理解传统、在传统文化滋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精英首先举起了反传统的大旗,走在了最最前头。有论者认为这一原因在于救亡图存是那个时代的主题。对国家贫弱的反思,使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根本背离。但是也正是这一急迫的心态,也就使他们难免在救急之下慌不择路,“铤而走险”。对西方文化,他们采取了一种工具主义的立场。凡能开民智,振经济,修武备,宣国威者,不论何者,能可以移植过来。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语境使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必然成为一个各种意识形态进行争夺的试验场。谁取得了权力,谁就可以实践他的理念。只有必须将中国从传统带到现代是一种共识,而对何谓“现代”,大家则各有理解。不像今天,我们对于现代化有了更深的把握,也有了基本的共同价值取向,比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等。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