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频繁的流动常常令流动儿童半途中断学业,使他们无法拥有城里孩子一样稳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许多孩子跟随家庭四处飘流,都因教育过程的流动性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并且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公办学校也总是因转学太“频繁”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拒绝接收流动儿童。因而,每到一个新环境,不少家长为了给子女找一个合适的学校而费尽周折,找学校成为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生活中最大的困扰之一。由此可见,对于这些来自农村的流动孩子来说,学习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他们天然的受教育权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取决于社会能不能允许和提供给他们机会,充满了浓浓的“听天由命”色彩。并且,流出地和流入地使用的教材也不同,教学内容自然差异较大,加之“流动”本身使学习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难以保证,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流动儿童与城里儿童的学习基础不可能建立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三,家庭经济环境恶劣,父母文化水平低下,使流动儿童很难获得有力的教育支持,更无法拥有城里孩子一样的家庭辅导。流动儿童父母的收入与外出前虽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城市市民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缺乏诸如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生计艰难、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据调查,经济拮据使得37.70%的家庭除了教科书外没有一本其他的课外书[3]。流动儿童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45.55%的流动儿童学生反映家长没有相应的家庭学习辅导,56.66%的流动儿童家长也承认没有给予孩子学习辅导[3]。流动儿童父母从事的职业类型多半是小买卖、种地、建筑装修、收废品、保洁员等城里人不屑于做的“脏”、“累”、“苦”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早出晚归,居住场所和工作场所、时间都不固定,学校与他们的联系很不方便,有66.04%的教师认为流动儿童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存在较大的困难[3]。不过,这些数据并不能抹杀流动儿童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期望,父母流动的经历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受制于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父母很难给子女们在学校教育上以有力支持,这种非常矛盾的现象正是时下流动人口家庭无可奈何的“无言”结局。城里孩子则不同,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都有固定的居住场所,学校与家长联系十分便利,家长也多能主动承担辅导子女作业的责任。显见,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普遍不足,以他们自身实力很难弥合和城市儿童教育条件之间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