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经济造成男女“广泛”的社会交往,加剧婚姻不稳定因素。
我们知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很不发展,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因为“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则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世界经济。所以,人们的国内交往不但充分发展,而且如马克思所说形成了“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⑨]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但同一行业的人们频繁交往,不同行业的人们也频繁交往;不但同一地区的人们频繁交往,不同地区基至不同国家的人们也在频繁地交往;不但同性之间即男人与男人们、女人与女人们频繁交往,而且异性之间即男人们与女人们也在频繁地交往,因为城市女性大部分是职业妇女。加之社会转型使人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过去那种“男女授受不亲”、“从一而终”、“洛守贞节”等观念已经被冲毁,相反,西方的女权主义、“性解放”等观念却激烈地拍击着她们心灵的堤岸,因而在男女交往中一旦被中意的男性所追求,便容易培植起婚外恋情。而婚外恋情的发展往往会危及双方或一方的既存婚姻,严重者则会导致婚姻解体。所以,市场经济下由男女广泛的社会交往而产生的婚外恋情也是造成离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量人口流动,促成夫妻两地分居,使婚姻的稳定受到了侵扰。
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在摘引了一个英国工厂检查员的工作报告内容后,表述了如下思想:“‘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具体到人们的婚姻生活领域,就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夫妻两地分居。[⑩]当然,夫妻两地分居在古代社会也曾存在,如丈夫在外从军、赴京科考、在外为官或为数不多的商人出外经商等,都曾造成夫妻两地分居。但古代社会的夫妻两地分居与现代社会相比,应该说是一种偶然的、特殊的现象。因为现代社会夫妻两地分居的人们,从职业范围、地域范围、数量的多寡和性别上来说,都是古代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夫妻两地分居者,从职业上说有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士兵、水手、教师、干部等等,从地域上说,不但有国内分居者,还有一方在国内、一方在国外者;从人数上说,则虽然无法确切统计,但可以说数量极大;从性别上说,不光像古代那样男性离家在外,而且许多女性也离家独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工人的丈夫与妻子分居两地;解放军官兵独宿军营;海员在船上与大海蓝天为伴;留学生或外出讲学的教师、学者远离妻子滞留异国他邦。至于外出勘探、外出钻井、外出打工、外出采购者等等就更比比皆是了。[11]可见,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的夫妻两地分居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已经不是一种偶然的、特殊的现象了,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带有某种必然性。夫妻两地分居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但它对人们的爱情、婚姻、家庭却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冲击作用。因为夫妻两地分居(特别是较长时间的),必然使婚姻的许多功能不能正常实现。[12]我们知道,婚姻对于人们来说有许多重要的功能,譬如,它使爱情获得法律上的意义,获得公众的支持和道德上的肯定;它使爱情在合理合法的形式中获得丰富和向更深层次发展;它能使男女双方克服孤独感,克服寻求“另一半”的焦灼和苦恼,使彼此在对方身上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它保证男女双方性的需求和满足,等等。而长时期的夫妻两地分居则使婚姻的上述一些功能不能正常实现,使男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不能互相爱抚和慰藉,加之性压抑、性饥饿造成的烦恼和焦虑等等,结果会使双方(特别是女性)造成精神创伤,会加大彼此的心理距离,会造成彼此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会使爱情出现危机,相应地会使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受到侵扰。目前中国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已造成了一些婚姻的解体,其中有的是由于男的另觅新欢;有的则由于女的为了寻求依赖和保护,摆脱孤独和愁苦而扮演了婚外情人的角色,从而造成了婚姻解休。可见,大量的夫妻两地分居也是使禽婚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