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政府常常在向人民解释:我国已基本实现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这一说法在缓解和平定社会矛盾的同时必然带来了另一个思考:惠及十几亿人的民主与法治何时能够实现?小康社会,是社会化大生产在转型之中的过渡还是经济制度在当前的生产力条件下最终的永恒?我的答案是前者: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只能是一个过渡,一个以缓解在我国城镇和乡村大量存在的小农意识与标志着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民主法治理念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的过渡性发展目标。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没有预料到中国的选择会有怎样的结果,那么我们为当时所设定的,只是一个满足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在提出时带有完全的物质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对国民精神和思想领域的革新。即便后来执政党和政府不断充实和扩大“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外延,但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词语无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小康社会使得中国人的小农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在一定阶段内赢得了民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小农意识并非中国农民专有,它是中国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和近四五百年来闭关锁国相结合所产生的畸形心理,寄生于中国人的传统优良品质之上,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无法满足这种落后的意识,国家政策就不可能被顺利执行,只有在满足了小农意识之后,国民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试图在思想文化领域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后来,就有了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理念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已经从单一的制度层面和经济指标前进到触动国人神经的政治意识,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由过渡走向长久不变的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过渡,小康社会也是过渡。它们的发展既是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更是要让人们看到现实需要之上的更高一层。在当代中国,小康社会成为了滋生民主与法治理念的土壤。
至于这一土壤何时才能发芽结果,那将是“后改革时代”的事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依旧是“前改革时代”,一个为后来者奠基的年代。西方的自由民主与法治,从资本主义发展之初开始就已完全开放,但在后来的运行中却逐渐收缩,而我们的民主与法治,却是在经历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慢慢开放,最终依旧形成一种有秩序的民主。殊途同归,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曾经水火不容的意识形态,也许会走向共同的道路。
结语:使命与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