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旅途谭咏之一: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

旅途谭咏之一:我们拿什么教育孩子?


杨盛达


【全文】
  
  昨天下午6点31分我从山东聊城坐上哈尔滨始发的1323次列车,踏上了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博的旅程。到今天10点30分在武昌下车,在车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感到旅途的漫长,原因主要在于在同一硬卧车厢遇上旅游归来的一家四口。她们环游东北风景名胜11天,大约花费了9千元人民币。其中那位叫“云秀”的11周岁女孩调皮逗乐,她的奶奶慈祥风趣,她的父亲好辩多思,她的爷爷机智幽默,尽显武汉人偏爱智慧、敢于质疑、个性张扬、言行思想较为出位的特点。

  
  奶奶擅讲故事,讲的三个故事可说是中国机智故事的典范,一个是当铺小学徒如何毁珠立信捉骗子的故事,第二个是利用人的胆怯心理查出偷钗人的故事。还有一个寓言故事,关于财富、运气和智慧女神比试诱惑人类的故事。最为可乐的是,老人往往刚讲了开头,小女孩就对这些故事进行另一番清晰的截述,显示出她对故事的教谕早已领会于心。父亲对故事寓意的另类解读,显示他这个年龄的人(估计43岁左右)是质疑正统信仰与传统刻板教育的一代。他们感到当初书本上的灌输很多是为了驯化他们,是虚假的东西,以致在教育自己孩子时,要她们不要尽信书,不要老师说啥就信啥。不过,他们也提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正统实践箴言。考虑到应试教育的现状,他嘱咐孩子在关于考试的知识上还是要信老师。他以美国总统故事、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为素材教育小女孩,作为对比,他明确表示讨厌国内专拿抽象教条愚民那一套。用我的话说,就是“主义先行”、“教条优先”,误国害民。他还讲了马克·吐温讽刺政客的故事,表明他对美国政治文化的熟稔。他以克林顿、奥巴马的平民、知识精英出身教育小女孩,“要想有大出息必须考上名校”。他还以孔融、杨修等人的传统经典故事解读聪明与智慧的不同。不过,小女孩对父亲讲的故事,感到缺少趣味,在我看来未能全部领会。

  
  中年人的教育选材显示:其一,因我国大陆现实的教育体制和某种经世致用的先进教育理念相冲突,他们教育孩子时免不了显示出矛盾的一面,比如他们痛恨学校教育内容,让孩子不要尽信书,不要尽信老师,另一方面又要他们考名校,在考试上一定听老师的。其二,如果不嫌以偏概全,就我的见识而言,美国在有觉悟的中国人那里已经是人类的寓言,是耳熟能详的国家楷模。其实,在政府那里也是主要的效仿对象,可是在性命攸关的体制问题上恰恰必须划清界线,比如最近中央倡导的“三个至上”、中宣部搞的坚持六个“不”、司法上坚持调解为主、政府打压坚持民间维权的非政府组织等。其三,与第二点有关,现当代的中国人几乎不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以身示范的教育典范。老典型因语境的变化失去了号召力,新典型还在塑造之中;体制内的成功人士并非无懈可击,特殊的政治生态中涌现的“名人”们似乎脱离了人的自由本性;体制外的精英在各种媒介上被晦如莫深,假以时日,也许历史的淘漉过滤会给我们后辈留下几个适合教育孩子的本土经典人物。与此相对,美国人物故事与中国古代故事往往是城市文化人教育后代的主要资源。这显示了当代中国的某种文化悖论与危机。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