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精神信仰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精神信仰


包万平;郭炜煜


【全文】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大学开始向世界进军,准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999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提出了到21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一时间,国内诸多大学都纷纷表示,要在未来几年内加大资金投入,大手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大学甚至排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就像期盼奥运会那样进行倒记时,仿佛世界一流大学登陆中国的时间指日可待了。

  
  十个年头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设想的美好结果出现。也许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机尚未到来,也许我们投资的资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也许缺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不管怎样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面,大学要有大的资金投入,要有大楼,要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就可以了,致使大学办得越来越像工厂。在这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大学软实力提升与大学精神的培育。

  
  综观当今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影响世界,是因为它们不但有世界一流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气节与精神,以及对自己大学精神弘扬与信仰的执著。

  
  对大学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文化力”,是无法替代的大学动力能源,只有信仰大学精神,坚守和弘扬大学传统,以大学的原本为使命,才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

  
  哈佛大学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对于大学来讲,“大学精神必须被信仰,否则会名存实亡”。当然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下中国大学发展的精神遭遇。多元的文化交汇,众多新鲜的理论、时髦的模式、诱人的商品……充斥于大学校园内外,使人们无所适从,更使“成人”变为了一项十分艰难的过程,大学慢慢发生了异化。大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什么是大学,大学的出路在哪里……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冥思与寻求中,正如黑格尔所言的“超出了纯粹思维境界而纠缠于现实变化”。随之大学便是“丢心失魂”、“魂不附体”,“迷失”的大学失去了象牙塔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品格。这种失落用著名学者储朝晖的话概括,就是“真伪难辨”、“钱权横行”、“虚实不分”、“批判无力”。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